首页>委员建言

因地制宜破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需矛盾更好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全国政协“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发言摘登

2020-05-1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作远程协商会网络议政讨论和相关调研情况综述:站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 聚焦薄弱环节努力补齐短板

为开好这次“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3月19日,教科卫体委员会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家体育总局等5部委、北京市政协及丰台区体育局、建国门街道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与委员互动交流,卢展工副主席出席会议并讲话。同时,委托黑龙江、广东、宁夏三省(区)政协在当地协同调研。4月7日,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主题议政群组织讨论,截至5月7日18时,共有117名委员发言181条,约2.5万字。

委员们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全民健身政策不断完善、措施更加有力、环境越来越好。认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基础。委员调研也反映,全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长,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还缺乏,“健身去哪儿”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供给总量不足。一些地方关于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和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间联动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够。分布不均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的没有场地设施,有的场地设施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也有的常年闲置、无人问津。管理不到位。一些健身场地设施管理力量薄弱,运营模式单一,服务手段陈旧。

委员们建议,要站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聚焦薄弱环节,努力补齐短板。

一是统筹规划,扩大供给。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规划,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用地需求。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压实地方主责和部门专责,确保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改扩建到位。

二是整合资源,高效利用。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整合场地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和城市疏解腾退空间满足群众便捷健身需求。加大以社区为中心、规模适度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严控维护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的大型场馆建设。创新体育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在扩大服务对象、加大开放力度和提高使用效益上下功夫。

三是对接需求,提升服务。把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时代全民健身新趋势特别是疫情后群众健身新需求,精细做好场地的选点布局、设施的配置更新,精心打造以人为本、亲民便民、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15分钟健身圈”。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体育+旅游”、场景化锻炼等新模式新领域,面向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引导群众寻求多样化的锻炼方式,探索多元化的健身场景,努力实现全民健身生活化,让更多群众养成健身习惯、尽享健身快乐。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冯建中:落实“多规合一” 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各部门和各地为解决全民健身场地问题做了很多工作,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比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冰雪运动、开展足球改革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推动全民健身场地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健身场地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这次疫情也使运动健身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方面,现有的健身场地设施特别是大型场馆利用率不高,普遍存在闲置浪费现象;另一方面,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明显不足,体育公共服务的精准化水平有待提高。政策规划与群众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部分政策、文件互相“打架”的现象亟待解决。为此建议:

一、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梳理审视现行的政策法规。搞清哪些是适时适用的,要坚决执行落实;哪些是过时的,应及时修订;哪些是彼此不衔接甚至“打架”的,应及时废止或修订。比如,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这种现象,群众呼吁建设身边的健身场地,结果场地建成没两年,又被认定为违反绿化法规被强制拆除。又如,一些学校体育场馆响应政策收费开放又被说成乱收费,等等。因此,要切实打通政策“断头路”,形成互补保障链。

二、自然资源部牵头多部门配合,落实好“多规合一”。在过去的工作实际中,规划制定、房地产开发、社区改造往往不重视预留和建设健身场地。一定要从国家顶层到省、市、县、乡、村层层抓规划,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规划,一个乡村一个乡村的论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合理布局健身圈,搞好主干线,打通微循环,解决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落地难问题。

三、建立国务院部际联动督察落实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体育总局等多部门参与,分解各项指标任务,协同落实动态调整,考核奖惩要及时跟上,一步一个脚印,持续发力,用几年的时间,重点解决好这个关系到14亿人民体质健康的基础问题,把健康中国战略落细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完善体育用地政策保障 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上海杨浦区的X·PARK运动基地是上海当地一个新的体育运动“打卡圣地”。这里原来是杨浦滨江的一片废弃老厂房,两年前一家企业投资2000万元,把工业厂房改造为体育场地,占地面积有1万平方米,通过地面与屋顶空间的综合利用,可以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滑板、骑行、跑步、游泳等20多种运动项目,同时还配备了专业健身指导教练,市民到这里可以获取科学健身专业指导,进行运动能力监测,获得个人专属的运动计划。

这里也是上海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在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过程中,同步建设了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体育设施,通过“体绿结合”在公园绿地中建设体育设施,有效拓展了城市的体育活动空间。尽管上海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是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尤其是上海中心城区寸土寸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体育场地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这是一项惠民举措。建议抓好相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对此建议:

一、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

二、简化审批流程、加强部门协同,支持利用闲置厂房、仓库、建筑屋顶等区域建设体育设施。

三、完善配套政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投资人权益,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四、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鉴于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建议对闲置厂房、仓库等老旧设施改造前期投入成本给予税收减免或税前列支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同时在运营层面上,出台区别公益和市场的流转税税收政策,鼓励体育场馆承担更多的公益体育职能。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主委戴秀英: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2018年出版的《健康管理蓝皮书》显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约3亿,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疾病总负担的70%,而我国成年人经常锻炼率仅为18.7%,35.9%的成年人不参与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公认最好的健康促进手段之一。我认为,中国人锻炼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不健全、不均衡;二是科学健身指导说得少、做得少。落实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关键是培养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并为之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实现健康关口前移的目标。为此建议:

一、加快建设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社区(村)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单元,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也应在社区(村)。疫情期间,许多城市的室内健身场所停业了,到居民小区、街心公园运动锻炼的人则明显增多,这些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带来的便利,想必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因此,要切实加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等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与社区(村)基本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有条件的地方配备儿童滑梯、沙坑等设施,补上当前绝大多数全民健身场地缺少儿童运动设施的短板。

二、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健身指导。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处方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专业培训,可以重点依托退役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身边的科学健身指导。及时总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中小学体育课远程授课经验,针对“后疫情时代”提早谋划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努力让更多群众共享科学锻炼成果,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三、充分发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职能。把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作为当前一项重点任务,切实抓实抓好并及时出台指导性意见,将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纳入健康中国建设考核指标框架,统筹推进实施、监测和考核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力:应配建新老旧社区配套健身场地设施

按现行规定,新建社区配套设施须与住宅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同时,房企致力打造美好人居环境,通过提升业主健康生活品质创造更大经济价值,新社区配套场地设施建设日渐完善。经历疫情后,人们对居住环境有更多期待,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对健身场所的需求有所提升。为此建议:

一、科学规划。城市中心区因用地面积限制,新建小区的配套健身设施一般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样性需求。建议政府科学统筹,制定城市规划时,对毗邻新建小区规划功能不同且可对外开放的运动场所,实现区位资源互补;对成规模的生活片区,规划独立的体育活动中心或体育公园,兼具跑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多种功能,避免运动噪音干扰居民区。

二、鼓励多建。鼓励房企结合新建小区的实际情况及客户需求,配建游泳池、室内体育场馆等运动设施,提供更多公共运动空间,其建筑面积不计算容积率,经验收合格后,还可给予房企奖励或税收优惠。

三、适当经营。现实中,建成小区的健身场所往往面临维护成本大、日常管理难等问题。首先要有政策支持,允许新建小区健身场所、文体中心对外经营及合理收费,在不影响小区管理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向社会开放,促进场地资源共享;然后是资金支持,通过政府与房企双补贴,适当降低小区物业管理成本压力;最后是引入专业机构合作经营,通过专业运作降低小区健身场所、文体中心的维护成本,实现多方共赢。

四、加快旧改。鉴于城市中心老旧社区土地资源匮乏,难以大范围实质性解决新增活动场所的问题,政府应下更大决心,加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科学规划并高质量建设宜居健康全新社区,配足建好健身场所。

■主会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关于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社会已持续呼吁多年,但真正能够向公众开放的学校并不多。我认为主要症结在以下三点:

一是校园安全如何保障?安全问题始终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首要顾虑。有些城区学校的场馆没有单独的社会通道,运动区和教学区混杂在一起,人员管理难度大。进出校园的锻炼者存在吸烟、乱扔垃圾、损害公物等不文明行为,给学校环境和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二是发生事故由谁负责?体育场馆使用频率增加,安全能否保证?锻炼者身体素质各有差异,一旦出现意外损伤、溺亡事件等事故责任如何认定?锻炼者之间的摩擦甚至斗殴如何处理?作为产权人的学校承担风险责任过重,严重影响了开放场馆的积极性。

三是场馆费用由谁承担?体育场馆开放产生的人力和维护成本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我所在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目前已开放10张乒乓球台、10块羽毛球场地、2块篮球场,器材场地损耗及管理人员补贴每月2万多元,全年近30万元补贴完全由学校承担。而现有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备,能否收费、收费标准以及相关的工商税收政策等都有待明确。

为此建议:

一、政府统筹,分类开放。由区(县)级政府牵头,统筹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社区委员会形成联动机制,各负其责。对辖区内校园体育场馆摸清家底,分类研究,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对校园体育场馆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利用节假日(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对于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本校师生开放。

二、多方筹措,服务公众。制定公益性收费标准,免税并专项用于场馆维护、日常管理以及购买运动意外伤害保险,解除学校后顾之忧。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或补贴)开放体育场馆先进学校。

三、联合管理,安全第一。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安全管理标准,定期评估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可采用健身俱乐部等专业化运营方式,实行封闭式管理,并运用科技手段对锻炼者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密切联系公安、卫生等部门,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黑龙江分会场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黑龙江省委会主委,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充分利用冰雪资源 推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在全国上下全力以赴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大背景下,“3亿人上冰雪”正在成为现实。冷资源正在迈向“热经济”,冷运动正在成为时尚生活的“风向标”。但冰雪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群众参与度不够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推动冰雪运动健康发展,应该在三个“新”上下功夫。

一、打造冰雪供给新结构。我国冰雪运动推广缓慢,主要原因是供给侧存在“两个失衡”。一是大众供给和高端消费的比例失衡。据调查,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地区从未参加冰雪运动的人口比例分别为43.9%、67.2%、76.5%,大众消费供给不足。二是冰运动和雪运动结构失衡,“冰强雪弱”现象普遍。为此建议:立足普及群众冰雪运动,加大“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实施力度,推动“冰雪东南飞”;优化空间布局,加大普惠冰雪的供给;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对公共冰雪场馆给予“造血式”补贴,让老百姓玩得起玩得好,把冰雪运动打造成广受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项目。

二、拓展冰雪产业新链条。无论是真冰雪还是类冰雪,冰雪项目不成段、冰雪产业不成链、冰雪运动不成块的问题突出,做优做强冰雪产业成为发展冰雪运动的重要支撑。为此建议:加强对各地探索“冰雪+”和“+冰雪”两种发展路径的支持,通过建设冰雪体育服务综合体,使冰雪运动带动休闲健身、竞赛表演、教育培训、运动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育,不断拓展冰雪产业。比如,黑龙江连续多年开展网上赏冰乐雪创意大赛,吸引数百万人参与,同时一些创意设计也实现了落地转化。

三、掀起冰雪运动新热潮。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意味着国民运动偏好的再塑造。比如,黑龙江的冰雪活动日、冰球节,学生冬季运动会、冬令营、中俄学生冰雪嘉年华等活动,正在当地掀起新一轮冰雪热。建议:组建区域性冰雪联盟,通过分工分业实现全产业链价值共享;推动冰雪运动与冰雪艺术的结合,依靠文化力量丰富冰雪运动内涵;探索“校内课程+寒假冬令营”等模式,促进校园冰雪运动发展;借助冰雪季、嘉年华、旅游节等载体,打造具有地域、民族、文化和城市“四个特色”的品牌性全民冰雪运动和健身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黑龙江省委会主委张显友:满足老年人群体健身场地设施需求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也需要逐步满足老龄化社会需要。以哈尔滨市为例,截至2019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21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2.62%,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有30余万人,除失能、半失能老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健康老年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原因是健身场地少、健身设施简单、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老年人方便就近、适用安全的个性化健身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为此建议:

一、打造面向老年人的便捷健身场地设施。根据老年人口规模和健身锻炼需求,优化老年人健身场地设施的空间布局,推进健身步道、社区健身中心等场地设施建设。每个城市都应有一定数量对老年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健身场馆。整合社区(村、屯)现有的健康小屋、文体活动站等公共设施,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利用闲置场地和房屋,因人因地制宜布局门球场、音乐舞蹈室等老年人健身活动场地和康乐家园,允许在规划上做出适当突破,特事特办。

二、推进老年运动器材及配套设施的研发应用。制定老年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推出一批体验性好、安全系数高、适合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器材。利用好全民健身场地这块阵地,通过竖立液晶屏或宣传栏,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服务和健身指导。利用大数据分析,适当调整更新各地区全民健身路径中不适宜、不受欢迎的运动器材,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老年人运动器材上的应用。

三、培育“康养+体育”这一体育健康产业融合点。不断优化体育健康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丰富体育健康产品供给,推动医疗、养老、养生与体育融合发展。老年人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推进体育健康项目,应当注意老年人的体育需求,推动形成老、中、少协调开展的体育锻炼项目,打造家庭体育文化。

■视频连线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主持人聂一菁:利用城市“金角银边” 打造“举步可就”健身场地设施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着眼“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充分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和城市“金角银边”,见缝插针打造市民身边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我现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嘉囿城市休闲公园,这里曾经是一处综合批发市场,丰台区利用市场的疏解腾退土地,打造了这片3000平方米的城市休闲运动空间,为附近居民提供了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身步道等多样性场地设施。

不光是嘉囿公园,近年来,一个个便民为民的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受到市民一致好评。北京市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一、多部门联动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措施。为破解市民健身难题,体育、规划、自然资源、园林绿化、水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加强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三年工作方案,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注重以赋权、下沉、增效为重点,在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和体育特色村中提档升级。截至2019年底,全市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117个。

二、坚持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重要民生项目。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每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和重要民生实事项目。2017年建设509片、2018年建设773片,2019年建设150余公里塑胶面层健走步道。今年计划建设300处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多功能运动场地,建设30公里社区塑胶面层健走步道。

作为一名北京市政协委员,我建议进一步发扬推广北京市“融体于绿”的模式,改变公园和运动场地各自为战的局面,合理利用公园绿地空间和城市疏解升级过程中产生的“金角银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嵌入式、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便民惠民健身设施,满足群众便捷健身需求,让嘉囿公园这样的健身好去处越来越多。

■宁夏分会场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用好农村健身场地设施 丰富农民健康文体生活

近年来,地处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的彭阳县等地以创建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县为契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显著进步。但整体上看,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西部农村地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使用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农民缺乏健身理念,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锻炼的思想根深蒂固;场地设施结构不合理,室外场地多、室内场地少,过分强调标准化使得体育设施建设与行政村规模和农民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重建设轻管理服务,场地被占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等。为此建议:

一、建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在“实”字上下功夫。针对北方冬季时间较长的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多建室内健身场地,解决农民有半年左右无法利用室外体育设施锻炼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人员结构老龄化、低龄化特点,多建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健身锻炼的场地设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围绕乡村发展规划,有重点地建设健身场地设施,避免“撒胡椒面”造成资源浪费。

二、管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在“责”字上下功夫。加强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建立属地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落实管理经费,建立定期维护保养机制,保障服务,防止人为破坏毁损。

三、用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在“活”字上下功夫。通过社区运动会、体育大集、篮球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式,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健身运动,养成运动习惯。加强乡镇和行政村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以社团组织建设带动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实现由“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

四、算好农村体育设施有效利用这笔账,在“导”字上下功夫。利用农村丰富的生态优势,合理规划布局,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漂流、攀岩、徒步等户外特色健身项目,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休闲产业和体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广东分会场

广东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依托绿道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2011年,广东省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创新推进以运动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绿道建设。多年来,绿道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广东已建成连接全省21个地市的1.8万多公里完整、连续、可达的绿道网络,为群众提供了绿色健身、休闲和人行通道,有效提升了城乡空间生态环境品质。以绿道为载体开展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广泛群众参与的徒步、自行车、马拉松等各级体育赛事不断满足着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绿道已成为深入民心的健康之路、幸福之路。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划引领、循序渐进、普及推广”的绿道建设经验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从实践看,广东绿道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值得坚持发扬和推广。

一、把绿道建成生态文明示范之道。通过打造贯穿城乡的绿道网络,将居民点、自然人文景观与生态保护地串联一体,有效提升城乡空间生态环境品质,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运动、健身休闲场所。

二、把绿道建成通往民心之道。依托绿道不断提升沿线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使其逐步融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带给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实惠,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把绿道建成改革创新之道。坚持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的原则,通过开展丰富的绿道健身赛事活动,形成“以体兴道,以道兴村”的独特办赛模式。进一步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提供新动能;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使城乡绿道在形成文明健康幸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部委回应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丛亮:

关于委员提出的建立国务院部际联动督察落实机制的建议作回应。部际联动督察机制确实有利于各项规划和政策的落实落细,发展改革委“十三五”期间会同体育、教育、财政、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每年开展专项督察,重点督察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的落实推进情况。目前,也在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督察落实机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体育总局做好相应跟踪和分析,把督察机制落实到其他规划中。

关于委员提出的把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作回应。发展改革委正在科学研判全民健身的大趋势,拟将包括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在内的有关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力争提出一些硬招和实招,推动全民健身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委员提出的发展冰雪产业的建议作回应。“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举办2022年冬奥会,冰雪产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下一步,发展改革委将从规划和投资两个层面推动冰雪产业发展。在规划层面,研究拟将冰雪产业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冰雪竞技项目以及冰雪产业协调发展,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在投资层面,研究拟将冰雪运动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纳入中央预算内支持范围。同时,支持冰雪运动场地购置造雪机、压雪车等专业设备,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冰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委员提出的建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议作回应。发展改革委注重规划引领,在编制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相关规划过程中,均把体育健身设施有关内容纳入。目前,正在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城乡健身设施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关于委员提出的绿道建设问题作回应。“十四五”时期,发展改革委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各地建设健身步道给予补助支持,同时支持地方加强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推动“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

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着力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方面。教育部着力推动解决场馆开放涉及的安全和收费问题。一是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场馆根据不同对象可以免费、优惠或有偿开放。有偿开放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收取必要费用,但收费标准要经当地物价部门核准并向社会公示。二是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改造,指导地方支持中小学对已建的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新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规划设计时创造向社会开放的条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分类开放。

委员们对此提出的好建议,教育部将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推进“多规合一”,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

在推动校园冰雪运动发展方面。教育部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组建全国校园冰雪运动专家委员会和全国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专家委员会,遴选建设了1036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其中黑龙江省有169所。二是会同北京冬奥组委开展了“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主题活动,全国共有4.6万所学校150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在校园中普及冬奥知识,传递冬奥精神,为掀起冰雪运动热潮做了积极努力。

但校园冰雪运动起步比较晚、资源不足、费用较高,委员提出的“冰雪东南飞”,其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成本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今后将注重培养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推动校园冰雪运动发展,努力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

关于委员提出的“多规合一”统筹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建议,“多规合一”改革后,我国正进入新一轮的规划周期,包括“十四五”规划和2021-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部正指导各地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一是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提出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的总体要求和相关指标,并在详细规划中具体落地。二是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指导下,与体育部门共同编制公共体育设施的专项规划,并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便于落地。三是切实做好规划的监督实施,确保规划确定的体育场地真正能够实施。

关于委员提出的科学规划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建议,自然资源部下一步将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现行的体育设施用地标准落实到规划当中去,真正在详细规划中按照人均指标落地。二是推广一些城市“金角银边”、城市“留白增绿”的经验。三是混合利用绿地和群众活动场所。

十分赞同委员提出的改造老旧厂房作为健身场地的建议。对于和老旧厂房类似的空闲场地,自然资源部支持在5年内不改变土地用途和权利类型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满及涉及转让需要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以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以协议方式办理。另外,在确保防洪、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健身步道等室外体育场地。同时,在老旧小区和已建成的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鼓励各地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城市空置场地以及房屋、街边广场等开放立体空间和“金角银边”建设群众健身设施。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推广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经验,研究制定城镇社区生活圈规划指南,指导新建城区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要求规划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

结合住建部的工作实际,回应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场地落实。城市级综合集中的体育设施,需要在规划中落实用地。社区级体育设施需要在居住区的配建指标中落实。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老百姓身边、不成规模的社区体育设施不足问题,住建部今后的工作重点是细致扎实做好配建指标落实工作,形成健身设施网络和社区健身圈。

关于建设标准。为推动场地综合利用,住建部修订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提出可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体育场所;修订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高了人均体育设施配建指标,要求住宅与配套体育设施同步建设;在总结广东省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指导科学规划设计绿道,形成串联社区、街道、公园和体育场馆的绿道系统。近期研究修改公园、绿化标准,引导和加强园林绿地和健身场地的深度混合利用。

关于试点实践。近几年,住建部推动了58个城市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指导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公园和活动场地。去年,住建部在9个城市开展了社区足球场地建设试点,在半年多的时间,各地利用老厂房、屋顶、桥下、绿地等建成近500块足球场。今年,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要工作,中央政府给予了资金支持,量广面大,住建部将做细做实相关工作。

关于政策举措。针对有委员建议建立部门联动督察落实机制,以及限制体育场地被挪用问题,住建部将加强城市建设督察和体检工作,做好督促落实。多位委员建议利用闲置厂房、建筑等建设体育设施,这里涉及产权、土地、税收、安全等问题,住建部将出台老旧小区改造的指导意见,简化项目审批,打造“绿色通道”。同时,推动开展城市更新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研究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关于社会参与。住建部指导推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按照小区居民意愿,统筹使用闲置空间,引导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建设健身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

对于委员们提出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扩大供给方面的建议,体育总局将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发挥好联席会议机制。2017年,国务院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用好这一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委员们提到的部分政策、文件互相“打架”的问题。二是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去年,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政策文件,从规划、用地、建设、运营、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举措,我们有信心把这个文件落实好。三是研究制定“十四五”体育专项规划和新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努力将“举步可就”的“15分钟健身圈”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委员们谈到的体育设施开放问题是存在的,体育总局将加大工作力度,带头做好体育设施开放工作,争取全面开放具备条件的体校所属的体育设施,加大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力度。我们赞同委员们关于开展冰雪运动项目的建议。

近年来,体育总局出台了多项举措支持群众开展冰雪项目,虽然满足了部分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望,带动了各地增加冰雪场地设施供给,但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目前,能源费是制约开展冰雪运动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总局正就此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沟通,研究相关问题。老年人公共健身设施的标准以及设施的维护管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设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体育总局对此也将加大工作力度。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