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2015年4月,大型歌舞剧《丝路上的中国梦·永远的麦西热甫》在人民大会堂上演。迪丽娜尔·阿布拉担任总导演并领衔出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迪丽娜尔·阿布拉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迪丽娜尔·阿布拉的办公室里,铺满整面墙的荣誉证书和奖杯是她舞步飞扬40年的见证。每当别人夸赞时,她总说:“比起这些,我更记得每一次演出结束,台下响起的掌声。”
四十载光阴,迪丽娜尔在喀喇昆仑的雪线之上旋转,足尖仿佛要触及云端;在葡萄架斑驳的绿荫下翩跹,裙裾拂过熟透的果香;在碧波奔流的伊犁河畔跃动,身影融入晚霞的金红。她的舞台,是广袤的大地;她的观众,是脚下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舞,为她所爱的人民而跳,永不停歇……
一蕊初绽苦作舟
夏日炙热的阳光穿透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排练厅高大的玻璃。迪丽娜尔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我母亲是这里的舞蹈演员,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她来排练,边看边跟着鼓点学动作。歌舞团的叔叔阿姨们总开玩笑说小迪丽娜尔是先学会跳舞,再学会走路的。”
1978年秋天,一张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让12岁的迪丽娜尔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火车晃荡了4天4夜,带她正式开启了舞蹈人生。中央民族学院的练功房,成了她第二个家,也成了她蜕变的熔炉。
离开家乡,迎接迪丽娜尔的是严苛的训练。晚上睡觉,她把自己的一条腿绑在床头,一条腿绑在床尾,强迫身体拉成一条直线。晨光初露,唤醒她的并非鸟鸣,而是筋骨撕裂般的酸麻痛胀。上课前,她还得给两条小腿各绑上两公斤的沙袋,绕着大操场跑30圈,汗水浸透,练功服紧紧贴在背上,才走进教室。
夜深人静,想家想得厉害,迪丽娜尔就悄悄溜进空无一人的排练厅,对着镜子一遍遍跳起家乡的舞蹈。旋转、跳跃、手腕的翻转……熟悉的韵律暂时抚慰了乡愁,也让她更深刻地领悟了民族舞蹈的灵魂。“这段学习经历是我站上舞台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进入这里学习,我绝不会有日后那些成就,我要感谢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
舞者的成长总是和伤痛绑在一起。维吾尔族舞蹈里“双膝跳”“跪板腰”是无数人练功时的“噩梦”。为了那一下完美的落地——高高跳起,然后膝盖“咚”地一声砸在地板上。一遍又一遍,膝盖很快青紫肿胀,血水渗出来,浸透纱布。年复一年,瘀血变成了积水,关节在反复撞击中磨损。跳舞、治疗、再跳舞,成了生活的循环。
一次意外几乎断送了迪丽娜尔的舞蹈生涯。排练中,她的腰椎骨裂,胳膊肘也骨折了。白色的病床成了她的世界。她牢牢记着妈妈的话:“伤筋动骨一百天。”每天撕掉一张日历,数着日子。一百天到了,拆石膏的时候,清洗伤口的疼痛猛地刺穿全身。“我的腿……完了吗?跳不了舞了?”巨大的绝望让她再也忍不住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那次受伤,她在病床上躺了半年。
但坚强的舞者总能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回到舞台。1990年,独舞《冰山之火》在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中燃烧,迪丽娜尔赢得了第一名。1994年,舞蹈《天山欢潮》让她捧回了文化部最高的“文华表演奖”,并在13年后,凭借《达坂城的姑娘》再次站上这一领奖台。2004年,她带伤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文化“奥林匹克”舞蹈大赛,获得了“世界和平奖”。同年,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舞台上轻盈的旋转跳跃,背后是无数次沉重的落地,是数不清的阴雨天里膝盖的隐隐疼痛;病床上拆石膏时湿透枕头的泪水,没有淹没一个年轻舞者的灿烂未来。她的舞蹈,就是她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带着汗,带着血,也带着光。
百花齐放春满园
聚光灯下的个人荣耀已足够照亮一方舞台,但迪丽娜尔没有沉醉于“独放”的风景。时间拨回到新世纪初,她担起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的重任;翌年,新疆舞蹈家协会主席的接力棒也交到她手中。
如何让新疆各民族绚丽多姿的舞蹈,从绿洲戈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如何让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迪丽娜尔带着舞者的执着再次俯身贴近这片生养她的土地。
迪丽娜尔深知歌舞新疆的根在民间,生命力也在民间。她和年轻的创作者们一头扎进天山的褶皱中,汲取最本真的养分。毡房里,火塘噼啪作响,她盘腿坐在老艺人身边,记录着原生态的节奏韵律,手指不自觉地随着哼唱在膝头打着拍子;田间地头,她和青年舞者加入劳作,从耕种收割的寻常动作中找到最接地气的创作灵感。这份深扎泥土的真诚采风,成为无数精品力作的生命源泉。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国内舞蹈界极具含金量和权威性的专业评奖。20多年来,凭借《丝路上的中国梦·永远的麦西热甫》《刀郎人》《长长的辫子》《阳光下的麦盖提》《爷爷的萨玛瓦尔》等作品,迪丽娜尔数度摘取“荷花奖”桂冠。这让她更加相信:根扎得深,花才能开得旺;“百花齐放春满园”,才是最美的春天。
如何让这深植于沃土的绚烂,不仅仅绽放在专业舞台,更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全民的参与和热爱?迪丽娜尔给出的“破圈”答案,便是《新民族舞大会》。
2024年,迪丽娜尔倾注心力,发起首档民族舞创新竞演节目,以“民族﹢时尚”的创新理念,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6位舞者,共同展现新民族舞的多元魅力。“孩子们对于经典舞蹈的再创作再表达让人惊喜,节目的反响出乎意料,我们要坚持把这档节目办下去。”她说,这便是新一代对文化自信的鲜活表达。
《新民族舞大会》第一季不仅获得4.2亿的节目相关话题量和全网播放量,还陆续获得多项殊荣。2025年8月《新民族舞大会》(第二季)台网同步播出,如约与观众见面。7月,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前夕,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首次在新疆举办的消息,先一步让新疆舞蹈界沸腾起来,这也是今年最令迪丽娜尔高兴的消息。
在她看来,这既是对新疆舞蹈人过往拼搏的肯定,更是一个起点。迪丽娜尔正带着她的团队,继续用热情的舞步,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传递着团结与交融的力量,让新疆舞蹈这朵艺术之花,在世界的大花园里,绽放得更加自信、更加绚烂。
舞步飞扬心连心
在新疆,很多人都曾亲眼见过迪丽娜尔的舞姿。这些年,纵然身兼数职、事务缠身,那双为舞蹈而生的脚,总会寻路奔向最基层的舞台。
翻看迪丽娜尔在基层演出的照片,镜头鲜少聚焦舞台。画面里,她总是在乡亲们中间。她常说,与各族群众一起欢歌起舞,比在聚光灯下跳舞更让她感到兴奋和着迷。
有一年,迪丽娜尔和同事们奔赴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的一个村庄演出。正午时分抵达村里的露天文化大院时,眼前景象令他们心头一热:院内早已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为了不错过这场期盼已久的演出,村民们一大早顶着寒气赶来占座。一些没占到座位的村民也不愿离开,挤在院墙外、踮着脚尖,目光灼灼地追随着院内忙碌的身影。
时隔多年,那个严寒的午后仍深深烙印在迪丽娜尔的记忆中。那天最高气温只有-9℃。当村民看到演员们仅身着单薄的演出纱裙在寒风中准备时,心疼之情瞬间涌起。许多人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棉衣披裹在演员们肩上,还有人从家里带来红枣、巴旦木往演员手里塞。来自乡亲们质朴无华的关怀与滚烫的真诚,像一股暖流,深深穿透了严寒,直抵演员们的心底。
这份来自土地和百姓深沉的爱,化作了更持久、更广泛的力量。2006年,迪丽娜尔创立了“迪丽娜尔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这些年,近500万元的善款化作润泽心田的及时雨,浇灌艺术幼苗的梦想,温暖生活困顿者的寒冬。
听障女孩迟荣(化名)永远记得那双在困难中紧握她的手,和迪丽娜尔慈爱的眼神。后来她在感谢信里写道:“美丽的迪妈妈,真心感谢资助,女儿将来定会报答。”
一声“迪妈妈”,道尽超越血缘的亲情。这份情谊,正是新疆各族人民“心连心”最生动的注脚。两年后,迪丽娜尔文化艺术学校在乌鲁木齐扎根,它向各族少年儿童敞开大门。
17年间,学子们从这里飞向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艺术殿堂。学校的“小天使”艺术团脚步遍及四方。她们在“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绽放光彩,更带着童真舞步走进社区小巷、敬老院、儿童村。当稚嫩的手臂在孤寡老人面前舒展,当欢快节奏在特殊教育学校响起,艺术便化作温暖的溪流。艺术成为连接心灵最牢固的纽带,“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图景,在青春的舞步中绽放。
丹心一片映天山
2018年,迪丽娜尔成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农村演出的那段经历,被她带上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委员通道”。通道上,她身穿一条带有维吾尔族特色纹样的红色丝绒长裙,自信从容地讲述着新疆故事,一句“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我们永远为人民而歌,永远为祖国而舞”,成为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的经典一幕。
作为来自新疆的文化艺术界别全国政协委员,迪丽娜尔深知肩上这份责任的重量。她用舞者的敏锐观察生活,用艺术家的情怀体察民情,更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将新疆各族人民最真实的心声、最热切的期盼,带上国家最高议政殿堂。
连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年,迪丽娜尔走上大会发言台,作了题为《让中华文化浸润人心》的大会发言。在小组讨论会发言时,她小心翼翼地从文件袋里取出厚厚一沓色彩斑斓、充满童真的画作:“各位委员,瞧瞧,咱新疆孩子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她指着画,眼中闪烁着光芒,声音温柔而充满力量:“这些画笔下的家园,如此安宁、多彩、充满希望。孩子们用最纯净的心灵描绘的,正是我们新疆今天真实的景象,他们画里的团结、进步、幸福,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答案!”
委员们传看着这些稚嫩却真挚的画作,讨论持久而热烈。一些委员还挑选自己喜欢的画作,收藏了起来。这些来自边疆最基层孩子的心声,通过一位舞蹈家委员的手和心,如此生动地“跳”进了国家议政的殿堂。
岁月流转,舞台的灯光明灭交替。迪丽娜尔说:“我会继续在全国政协的舞台上,跳好履职这支‘舞’,永远为人民而舞!”(通讯员 刘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