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民革中央:促进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
案由: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个人养老金的建立,从制度上补齐了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税收优惠激励效果不佳、试点产品投资收益偏低吸引力不足、公众缺乏养老金储备意识等。
建议:一、优化财税政策。一是探索试行多种税收优惠模式的组合使用,即缴费阶段征税,投资阶段、领取阶段免税与缴费免税、投资免税,养老金提取征税相结合的模式,助力发挥更好的税收优惠效果。二是在适当时机通过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扩大制度覆盖面,提升制度公平性。三是在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统筹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确定二者共用的税前扣除上限,借此规避部分人群同时参加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叠加享受税收优惠而带来的公平损失问题。
二、提高产品收益率。在个人养老金发展过程中,全面考虑个人养老金对保障和收益的双重要求,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专业性作用,引导居民开展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发行产品期限为长期或终身的产品,通过累计时间价值实现养老资金稳健增值;瞄准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更追求安全稳健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增强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的稳健性。
三、加强投资教育,促进储蓄转化。一是加强国民养老金融教育。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通过多种形式普及个人养老金专业知识、宣传相关政策,引导群众了解养老金的长期性规律特征和投资重要性,提高对个人养老金融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从而合理规划、理性投资。二是大力推进养老投顾业务。当前“养老金融﹢投资顾问”的服务模式正成为养老金融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专业的理财顾问可以使个人养老金资产配置趋于合理,通过提供投后管理服务达到保值增值目的。三是推进商业银行和养老院合作,围绕老人生活需求,联合保险、证券等共同打造养老金融品牌,从养老金入账、运作、提取、理财等全方面提供养老金融服务,如代发老年综合津贴、提供免费转收账等增值服务。
台盟中央:规范母婴保健服务机构运行
案由:随着国家生育政策全面实施,承接产妇及新生儿专业护理服务的母婴保健服务机构在各地呈日益增长趋势。但由于该行业目前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供需矛盾较突出、监督管理不明确、行业标准不配套、市场秩序不规范等。
建议:一、加强顶层立法设计,推动行业有序发展。尽快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在该法中增加“母婴保健服务机构”专门章节,从宏观层面加强对促进母婴保健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系统规划,并对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条件、行业标准、审批程序、职能职责以及考核惩处等相关内容做出明确规范。根据国家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指导意见精神,在立法中根据母婴保健服务机构类别规定其主管部门。在原有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建议制定出台《母婴保健服务机构行业标准规范》,并强力推动标准规范的执行,确保母婴保健服务工作有标可依、有规可循。
二、严格从业资质认证,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各地通过成立母婴保健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由评估小组对申报机构进行客观、全面评估,作为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进一步明确母婴保健服务机构执业标准范围,严格准入条件和注册登记。政府相关部门严格督促母婴保健服务机构落实服务规范标准,推动母婴保健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严格广告宣传和收费公示,依法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积极推动母婴保健服务领域开展服务认证,并根据场地、设施设备、人员、服务质量等综合情况开展评星定级。
三、加强部门联动配合,深化动态监督管理。各地建立健全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母婴保健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对母婴保健服务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管。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辖区内母婴保健服务机构管理的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负责辖区内母婴保健服务机构的动态排查摸底、日常巡查、安全管理和综合执法等工作。
农工党界:完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多重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事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满足艾滋病防治多元化需求,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覆盖和效果,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优化免费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布局,完善治疗转介流程和异地抗病毒治疗政策。
二、不断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优化工作流程,全面推广检测咨询、诊断治疗等医防融合的“一站式”服务。
三、完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医保政策。明确基层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为医保定点机构,或将艾滋病纳入门诊特种病。
四、保障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供应。
五、完善“四免一关怀”政策,调整补助构成。
六、保障感染者就医权益和隐私保护。
七、加强对感染者的宣传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卞修武:加强疾病诊断学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人民群众“看病难”的主要卡点在于疾病的检查和诊断,而疾病的检查和诊断需要检查条件改善、检诊技术进步、诊断队伍壮大。围绕全方位着力提升我国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建议——
一、增加诊断领域中心建设数量,使领域布局更加科学。在第五批中心立项建设时适度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行布局倾斜,使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二、加强军队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建设一批军地联合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特别是在诊断类、平台类中心的建设和协作方面,加强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提高我国平战时伤病诊疗和救治能力与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刘思德:优化政策 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大力优化辅助生殖支持政策对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建议——
一、增强辅助生殖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建立生殖医疗专项的医联体体系;推进互联网“生殖医疗﹢”服务。
二、降低辅助生殖项目就医成本。将准入检查及部分准入后的具体项目纳入医保;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协同发展。
三、完善辅助生殖的相关立法。加强宣传教育,对辅助生殖技术及应用需遵循的伦理原则进行宣讲,消除偏见,形成社会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许可慰: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通过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引导公立医院全面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要求,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根据各水平层次的医院及其功能定位,引导公立医院根据自身医疗技术水平收治相应权重范围的病例。
二、合理调整考核评价体系指标的定义和分值。合理调整和细化微创和四级手术的定义和目录范围。引导各医院把重心放在开展与自身技术水平匹配的术式和诊疗工作上。
三、运用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引导高水平医院资源合理扩容,更好地落实分级诊疗有关要求。根据跨区域分院区服务量占医院总体服务量的比例,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给予1—3年的磨合期内政策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谢红:探索多元化筹资机制 促进长护险可持续发展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来源主要为单位和个人。建议——
一、加大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资金整合力度,将分散资金集中运用于长期护理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筹资进行有力补充。
二、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财政部等部门,以基本医保结余基金为基础、个人和单位缴费为主体,建立专项筹资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基金。
三、探索将高龄补贴、社会捐赠、彩票公益金等纳入筹资范围,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多元筹资机制建设。
四、对于继续享受长护待遇的原建档立卡群体,探索其他费用来源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李林:强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 前瞻部署未来健康产业新赛道
未来健康产业新赛道的开辟,需要“0到1”策源、“1到10、10到100”转化能力的“双加强”。其中,“源头活水”是高水平转化的基石,需要首先夯实。建议——
一、在国家资源投入配置中,加大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占比。
二、强化稳定性支持和长周期考核,支持高风险高价值生命科学研究。通过长期、稳定、灵活的支持,鼓励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
三、推动从基础研究到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组织机制创新,建立基础、临床、产业及监管联合攻关模式和管理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吴效科:加强“中医生育智慧”研究与弘扬
当前,对中医生育智慧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缺乏系统性、权威性、实用性。加强“中医生育智慧”的研究与弘扬,已成为重要而紧迫之事。建议——
一、加强搜集汇集。不仅要注重搜集易经、内经、伤寒、金匮等正宗传统文献,还要注重汇集散落在社会及其他领域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二、加强梳理研究。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系列过程,让这些宝贵的内容从深藏的“简牍”、专家的“锦囊”和郎中的“葫芦”中,变为新时代广大育龄人群实现优生优育的经典指导内容。
三、加强宣传弘扬。这涉及多方位、多环节、多层次,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卫健、教育、学界和宣传舆论界的支持配合。
全国政协委员乔杰:建设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 助力医学美育教育
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建设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育和科研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也是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迫切需求,更是传承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使命担当。建议——
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拥有建设现代医学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以及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影响力和广泛的校友网络,可以考虑建立一所医学博物馆,选址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怀柔科学城东区,在医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医学研究的总结与展示、国内外交流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王遵来:以中医药文化促进家庭健康
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医疗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守护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建议——
一、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需求。
二、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依托中医药文化主题博物馆进行中医药科普教育,建设中医药社区生活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讲好中医药故事,提供中医特色操作体验。
三、促进中医药文化生活化,惠及万千家庭。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普及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