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提案委员会工作动态

既启少年梦 更护“心”健康——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暨重点提案督办活动侧记

2025-09-2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看到孩子们,就是看到未来的希望”“学校要重视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活动”“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9月16日上午,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北京市三帆中学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并围绕“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委员们立足实际需求,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让政协履职的民生温度直抵青少年成长一线,切实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织密“保护网”。

心有凌云志

上午9时,当身着蓝色航天工作服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王亚平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会场时,原本安静等候的学生们瞬间沸腾,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响起,同学们的眼神中充满惊喜、崇拜。

这场邂逅,源于此次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主要内容——由王亚平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公开课。

王亚平分别在2013年6月、2021年10月执行神舟十号任务、神舟十三号任务,是我国首位两次飞天的中国女航天员。此次公开课上,她以“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为题,讲述了自己成为航天员的成长历程,还分享了两次出征太空的经历和日常训练的点滴。特别是互动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而王亚平也努力放缓节奏,让同学们有更多机会表达想法,现场气氛活跃。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爬到家里的一棵樱桃树上,那棵树特别高。父亲就说我‘爬那么高,你怎么不上天呢?’后来,我就真的听了父亲的话,我‘上’天了……”听到这,大家都笑了。幽默的话语,拉近了学生们和偶像之间的距离。从农村小女孩到成为飞行员,再到成为航天员的励志经历,王亚平娓娓道来,学生们凝心聚神,认真聆听。

当话题转向祖国的航天事业,王亚平的讲述多了几分厚重。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到大国重器一次次飞天成功,她用亲身经历将宏大的发展历程拆解为鲜活的故事。为了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太空的魅力,她还现场播放了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与视频——大屏幕上,空间站内科学实验场景、蓝色星球的弧线、空间站舷窗外的风景缓缓展开,孩子们目不转睛地锁定画面,专注的神情仿佛早已置身浩瀚宇宙。

不过,王亚平并未回避航天员的辛苦,她认真地告诉同学们,航天员不是只有荣誉,更多的是严格的管理、繁重的学习、艰苦的训练。“生命像块铁,越是敲打,就越能迸发火花;成长如登山,冲顶越难,就越能收获美景。”王亚平说,这种经历不断强化着她的自信,这种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正是航天员这个职业所赋予的。

最后,王亚平鼓励大家,祖国的发展、航天事业的进步和时代的繁荣给了每个人大胆追求梦想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勇敢追寻梦想,传承和赓续航天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言毕,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比初见时更热烈。再看孩子们明亮的眼眸中,惊喜与崇拜渐渐化作对未来的憧憬。也许,此时此刻,无数个小小的“航天梦”正在这掌声中萌芽……

协同发力补短板

“王亚平委员的公开课既是一堂思政课,又是一堂暖心的心理健康课,对助力学生们成长很有意义,非常贴近今天的协商议题。”在随后举行的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委员们表示。

会上,提案承办单位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委员们聚焦如何提升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展开深入研讨,这个选题是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76个重点提案选题之一。今年4月,提案委员会主任刘家义率调研组专门赴湖南省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座谈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形成的调研报告已报送有关部门。“这次我们进一步围绕提案中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深化协商,希望通过提办双方深入协商交流,凝聚更大共识,促进工作开展,切实发挥重点提案作用。”主持会议的提案委员会驻会副主任苏贵光说。

三帆中学负责同志介绍了学校积极培育孩子身心健康的探索实践。作为北京市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特色校”,学校从2008年开始就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并通过常态化的体育嘉年华、体育节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原有音乐、美术课基础上,开设影视、舞蹈和戏剧课,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大大方方地表达,助力学生性格的塑造。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非常认可学校的做法。他说:“运动是干预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孩子成长中难免遭遇伤病困扰、失败挫折与成绩压力,运动恰恰能赋予他们直面这些挑战的强大内心力量。因此,将健康置于首位,让运动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核心模式,其价值无可替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在调研中注意到,目前,在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当前家、校、社、医各方面虽均有资源投入,但高效协同体系还需完善。

“建议进一步深入推进并建立多主体协同机制,让各方资源形成合力,解决服务供给不足的困扰。此外,当前准确反映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自主筛查工具、指标、干预技术等亟待完善。青少年接触的网络环境复杂,易受信息茧房影响,而针对新媒体算法伦理制度建设、信息推送逻辑优化的研究较少,难以有效规避负面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不良影响。”吴沛新在发言中建议,要尽快构建自主的筛查与干预技术体系,推动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立心理健康预警体系,精准识别高风险群体并实施干预,以科技手段补齐供给短板。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除了传统的物理环境,社会协同的联动性与网络环境的冲击性,都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建议,借助数字文明转型中的技术力量,将物理环境、社会协同、网络环境等元素有机融合,依托人工智能精准匹配心理干预项目,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深度专业服务。

鼓励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开发专门课程、引导学校推动落实大课间、开通心理热线……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提案承办单位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有关部门同志的认真回应。委员们还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部署的青少年健康领域政策措施,为后续精准推进提案落地、检验工作成效明确了方向。

少年强则国强。大家的共识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唯有持续发力培养一代又一代身体强健、意志坚韧的青少年,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也是各方协同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的目标。(记者 刘彤)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