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挖掘机轰隆作响、电钻声此起彼伏、工人的吆喝声干脆利落……秋阳下的王三街,被一派火热的施工景象包裹。
穿梭在街道间,可见脚手架错落搭建,施工人员穿梭其中或调试器械、或搬运建材,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为街道焕新加速;沿街的商户们也时常推开店门,望着眼前的改造场景,眼神里满是期待:再过几天,这条承载着周边居民日常烟火与城市记忆的街道,将以崭新面貌在国庆节重新开街。
位于红桥街道红桥社区的王三街,是新疆阿克苏市一条以维吾尔族医生名字命名的街道。它的故事,始于一场跨越地域的善意。
“清朝光绪年间,天津商人王福才因经商途经阿克苏时意外受伤,在当地老乡家休养一年有余。伤愈离别之际,老乡将幼子托付其为义子,取名‘王三’。王三随养父返回天津后,潜心学习中医与经商之道;十余年后,他怀揣感恩之心重返阿克苏,在寻亲无果后选择在自家老宅处建集市,常年为各族群众免费看病送药。这条因‘义诊济世’而兴的街区,就这样被这里的老乡们亲切地称为‘王三街’。”红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军向报道组一行介绍。
百余年间,“王三”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人。百余年间,王三街也在岁月打磨与时代洗礼中慢慢串联起商铺、承载起文化,成为拥有580余家商户、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商业与文化交汇中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三街的民族团结传统,在新时代实现了从‘个体善举’到‘组织化、常态化’的跃升,从‘两家亲’到‘万家和’的民间结对认亲活动,就是其中的生动缩影之一。”阿克苏市政协委员、红桥街道办事处执法办主任艾热番·艾尔肯骄傲地说。
据艾热番·艾尔肯介绍,王三街的民间结对认亲活动始于2016年。当年,27家来自王三街的维吾尔族商户与27家来自隔壁兴隆街的汉族商户率先打破街道界限,结为“民族团结亲戚”,大家在经营上互帮互助、相互合作,让两条街的生意都更加红火了起来。
比如,汉族商户娄建波与维吾尔族商户木合塔尔·阿布都肉苏力联合推出“一家亲特色糕点”,融合汉式工艺与维吾尔族坚果配料,实现了年销售额增长超30%;7个民族的88名股东众筹创办“民族团结一家亲”餐厅,并积极吸纳待业青年就业,成了各族群众“舌尖上的团结”体验地。
“现在,两条街商户已结对认亲11批次387对760人,并带动阿克苏市全域结对认亲731对1462人。”刘军告诉记者。
在王三街从事地毯生意的阿曼古丽·托合尼亚孜是最早参与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的商户之一。每次谈及结对认亲,她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6年,我与兴隆街汉族商户安生福结成了亲戚,以前我们就有汉族的朋友,现在还有了汉族亲戚,觉得生活里的情谊越来越深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两家有事的时候互相帮忙,没事的时候经常走动,早就像一家人了!”阿曼古丽·托合尼亚孜告诉记者,结对认亲之后她与安生福不仅是生活里的亲戚,还是生意上的好搭档。
生意的红火,也对街区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阿克苏市城市发展进程加快,王三街建筑风貌老旧、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街区形象,更制约了其作为“民族团结名片”的辐射力。因此,从今年2月开始,一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街区改造提升项目拉开了序幕。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改造模式,需要沿街商户自筹部分改造资金。这意味着商户们不仅要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建设,还得暂时停业,承受经营上的损失。即便面临这样的双重考验,大家的改造意愿不但丝毫未减,反而格外强烈。自5月3日正式停业以来,涉及改造的588家商户,没有一户因为资金压力或经营影响前来社区投诉,反而常常主动询问施工进度,甚至自发帮忙维持现场秩序。”看着商户们毫无怨言地配合,艾热番・艾尔肯等社区干部满心感动。
阿曼古丽・托合尼亚孜是第一个主动交上自筹资金的商户。她说:“王三街就像我们的家一样,每天开门做生意、和老街坊打交道,早就把这儿当成自己的根了。以前,街上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一踩一脚泥;公厕又少又旧,顾客总抱怨不方便。这些问题,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政府牵头搞改造,我们打心眼儿里支持,因为改造后街道变干净、设施变齐全,来的顾客肯定更多,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记者们看到的王三街,一条正在以“共建共享”姿态书写民族团结新篇章的街道——它不仅是阿克苏的“文旅名片”“团结名片”,更成为边疆地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鲜活见证。(人民政协报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