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新疆是中华文明西向开放,对外交流的战略支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新疆工作守正创新、胜利前进的“金钥匙”。这一科学方略的磅礴力量,最终必然要体现在天山南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上,转化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面从“文明根脉—制度创新—实践转化”三个维度展开。
文明根脉的当代激活:夯实治理的合法性根基
中华文明的边疆治理,从来都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新疆的文明史,本质就是“交流融合”“和合共生”“民为邦本”这些理念的实践史。新时代治疆方略的智慧,在于把这份历史连续性变成当代治理的底气。
“交流融合”传统的现代诠释。自古以来新疆就与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从汉代设西域都护府开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就进一步夯实了新疆是中国领土的法理根基。这种“交流融合”不是简单的疆域叠加,而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包容;尼雅遗址出土的汉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把天文、信仰和疆域认同融在一起;《史记》《汉书》对西域风土的记载,更是中原王朝的治理自觉。
今天我们激活这份传统,靠的是“历史记忆唤醒”和“国家认同建构”双向发力。比如“西域文明中的中华印记”考古工程,梳理楼兰汉文木简、北庭故城唐代官署这些文物,把“新疆是中华文明一部分”的历史,变成看得见的故事;还有“中华文脉·西域回响”数字工程,用技术复原张骞通西域、郑吉经营西域的场景,让“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开放之路”的认知,成为今天新疆发展的精神锚点。
“和合共生”理念的治理转化。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在新疆是“交流融合”的辩证统一,并非消除差异,而是用共有文化符号凝聚共识。哈密工坊里传承的榫卯工艺,不只是手艺,更像各民族“咬合共生”的共同体隐喻;在各地基层开展的《九成宫醴泉铭》临摹活动,让汉字成为沟通心灵的纽带;春节贴春联、中秋赏月这些习俗的共享,把“家国同构”情感融进日常生活。
这种文化认同不是形式化的,而是“符号—情感—认同”的真实转化。当各族群众一起诵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受到的不只是诗美,更是中原与西域共有的文明记忆;近年来,新疆也积极建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运用3D扫描、VR/AR技术复原克孜尔石窟、交河故城等遗址,能清晰看到它们和中原造像的共通美学,这正是中华文明“美美与共”的包容。
“民为邦本”思想的当代实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治理理念,在新疆历史上一直都在实践,据目前已有的考证看,汉代在西域屯田,既解决军粮,又帮当地发展农业;唐代设驿站,畅通物资和人员往来,带动经济繁荣,这些都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也赢得了民心。
今天的治疆方略,把这份理念变成了具体的民生工程。经济上,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广优质棉花产业、打造喀纳斯等景区,给老百姓创造就业、提高收入。社会事业上,加大教育投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大家更好地融入发展;完善基层医疗,保障身体健康。这些实践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实惠,也从民生层面夯实了治理的根基。
制度创新的治理突破:从“边疆治理”到“治理边疆”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边疆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种创新,体现在政治、经济、生态三个维度的深层变革。
从“管理思维”到“认同建构”的政治治理。政治创新的本质,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成可操作的制度。用“总目标—主线—抓手”的架构,实现从“维护秩序”到“建构价值”的转变。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不只是行为规范,更把“五个认同”写进制度,给予国家认同法治保障;基层的“访惠聚”驻村工作,不只是传递政策,更是联结情感、培育认同的载体,让党的组织力变成认同的凝聚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改革是典型例子。从过去的屯垦戍边,变成“兵地融合、兵地共建”的现代模式,和地方一起建产业园、共享公共服务,让“兵团精神”和地方发展深度结合。既延续了“屯垦固边”优良传统,又创新了“党政军警兵民”联防联控体系,是“统一与自治相结合”的典范。
从“资源依赖”到“文明开放”的经济治理。新疆经济变革,是把“地理边疆”重新定义为“文明开放的前沿”。这是激活丝绸之路的历史基因,汉代“使者相望于道”的互市、唐代“胡商云集”的繁荣,都证明新疆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现在的产业升级,藏着文明逻辑:石油石化向精细化工延伸,是把“开源节流”的传统变成现代产业理念;发展新能源,呼应“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的“集拼集运”模式,不只是物流创新,更是对古代“驿站制度”的超越。通过“硬联通”和“软环境”的配合,让新疆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就像《后汉书》里“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当代写照。
从“保护与发展对立”到“文明共生”的生态治理。新疆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其治理创新根植于“道法自然”的中华智慧。塔里木河生态输水让胡杨林复苏,践行“草木有本心”的传统生态观;“禁牧休牧”让草原植被变好,延续“取用有节”的生存哲学。
更关键的是“生态富民”,在碳汇交易试点里,牧民保护草原就能获得收益,把“天人合一”变成可量化的经济机制;“景区带村”模式让喀纳斯生态价值惠及村民,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保护与发展形成文明统一。
实践转化的效能路径:从“制度设计”到“治理效能”的关键一跃
再好的方略,也要落地才能见效。我们靠“法治筑基—富民固本—党建铸魂”的链条,把文明根脉和制度创新,变成老百姓能感受到的民生改善和认同强化。
从“文本规范”到“生活方式”的法治保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填补了特殊领域的法律空白,更重要的是,我们用“法治大篷车”“法律故事汇”这些形式,把“法不阿贵”的理念送到农牧区;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让民间“息讼止争”智慧和现代法治结合,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氛围。就像古代西域“汉律与地方习俗兼容”的智慧,在今天有了创造性发展。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生”的富民兴疆。富民的关键,是把“共同富裕”变成“产业—就业—增收”的闭环。今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高质量建设“十大产业集群”。这是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立足新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定下的新疆产业发展新蓝图。十大产业集群的培育,是“因地制宜”传统的现代实践:油气产业延伸产业链,体现“物尽其用”;建设优质棉基地,延续“劝课农桑”的治理思路。农村电商让农牧民的产品卖向全国,激活了“货畅其流”的商业智慧;职业技能培训里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既提高就业能力,又延续“书同文”传统,发展成果,成了增进认同的物质基础。
从“组织覆盖”到“民心凝聚”的党建引领。长期建疆的保障,是把“为政以德”的传统变成党的执政能力。近年来,新疆各地在积极探索“党建﹢网格”模式,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把“为民父母”的理念变成“零距离服务”;援疆干部的“传帮带”机制,延续“选贤与能”的传统,培养扎根边疆的骨干;兵地融合中“边疆同守、资源同享”的实践,把“天下一家”变成具体行动——党的组织力,就是凝聚人心的核心动能。
综上所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本质是中华文明治理智慧的当代绽放。从西域都护府的“宣威布德”到今天的“依法治疆”,新疆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包容多样、在多样中凝聚统一。未来推进治疆方略,还要靠文明自觉守护根脉、靠制度创新回应时代、靠实践效能凝聚人心。
(作者牛汝极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喀什大学国家民委铸牢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