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工作

把脉行业趋势 探寻发展新方向——2025(第二十五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侧记

2025-09-2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论坛现场

回首过去一年,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多份重磅文件中,强调了风险投资在推动国家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当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突破,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正经历“量缩质升”的深度调整。9月13日,以“新风投・新产业・新模式”为主题的2025(第二十五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由民建中央发起创立,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论坛之一)上,来自风险投资一线的行业企业家围绕如何精准捕捉领域变革,担当“培育新动能、引领新赛道”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助力产业升级等议题展开探讨。

民建中央坚持在主办论坛中聚焦中国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发展,在著名的“一号提案”(编者注:是指1998年,在时任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的领衔下,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后,持续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推动发展。

从数据看风险投资调整变革进行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施真强在作主题演讲时介绍,当前,我国股权创投基金行业企稳向好,新质生产力“催化剂”作用凸显,尽管曾受经济下行影响,行业仍展现韧性。截至今年6月底,管理规模超14万亿元,“募投退”回暖,新增投资项目同比增长13%;退出项目情况好转,同比增长21%,且超五成资金投向半导体等新经济领域,助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

“风投行业迎来多重发展机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政策密集出台,万亿级国家创投引导基金设立,注入信心,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探索特色模式,保险资金入市等实践积累经验。”施真强说。

针对“募投管退”堵点,施真强建议,监管层正拓宽长期资金来源,推动社保、保险资金提高股权投资比例;落实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与税收优惠;畅通退出渠道,优化IPO政策,推进S基金交易与份额转让试点。“中国基金业协会将协同各方,助力股权创投基金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引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高金智库副院长朱启贵解读了《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5)》。

报告显示,从募资端看,2021年起,中国风险投资基金募资规模出现持续下滑,到2024年募资规模降至约4000亿元,较2021年大幅收缩。从投资端看,2024年,全国风险投资市场共发生约1.53万笔交易,总投资额约1.67万亿元。众多投资机构选择了前所未有的谨慎策略,“零出手”现象显著增多;从投资方向来看,硬科技领域已成为投资主流;从退出端看,2024年全市场退出事件同比减少11.6%,退出金额同比下降46.9%。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结构变革的关键时期,风险投资行业亟须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朱启贵希望,各方凝聚共识、相向而行,为构筑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富活力的风险投资新生态共同奋斗。

消费升级、投资机遇与金融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将目光投向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下的消费升级问题。张斌表示,消费升级绝非单一领域之事,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教育、医疗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唯有各领域协同共进,做好充分准备、积累知识、解决现存问题,才能在当前发展阶段顺利实现消费升级,让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资管机构监管司副司长蒋则沈认为,中国经济体系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征,其触角延伸至多领域,在此背景下,知识的塑造与积累显得尤为必要。“从资产层面来看,银行、保险以及系统公司等资产规模已逐渐变大,医疗保险体系也日益丰富。不过,在发展过程中需兼顾社会经济与身体健康,借助技术驱动达成二者平衡。同时,大规模资金沉淀在生态建设等领域,这要求投资必须多元化,以此有效应对潜在风险。”

“科技领域同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蒋则沈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讲述了其从最初的市场无需求,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重要力量,他认为,这一过程凸显了产业对新技术支持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引发了对风险投资如何评价与匹配高风险、高不确定性项目的深入思考。

上海科创金融研究院、上海天使会发起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廖理则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角度对风险投资领域进行了分析,“我国投资领域呈现出鲜明的基金规模分化特征,小型基金虽规模不大,但在长时间维度下,相较于大规模基金,其优势正逐渐显现,这得益于小型基金背后往往有专业团队精心运作,能更灵活地捕捉市场机会。”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为顾客意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平台,投资领域也因此涌现出诸多新项目,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廖理说。

银行发展、产业投资与创投监管新路径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党委委员、公司业务总监汪素南也就中国经济体系发表了看法,他表示,曾经中国经济与房地产紧密相连,如今房地产规模已超30万亿元,且60%的新增银行贷款流入该领域。“这一现状暴露出银行体系与经济活动间的协调难题,即商业银行怎样用较少资源支持相关企业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

汪素南认为,银行在运营中要坚守“借钱还钱”的基本原则,同时做好风险防控,以此保障金融市场稳定。此外,为推动银行持续向上发展,他提出新思路:银行应跟随有经验的新公司,在项目早期就释放资金给予支持,并且在前端积极投资、后端大力推进新业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助力经济迈向新台阶。

“如今,产业投资呈现出多种新形态,比如参与数字演讲基金、开展产业资本合作等。这些新模式为产业投资带来新的思路与机遇。然而,目前对于这些新形态在实践中的效果,尚未有明确定论。它们究竟能否真正助力产业投资实现突破与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估,以探寻产业投资的最佳路径。”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科学技术从落地到后期发展存在特定的进入时期。在此过程中,资金支持是首要需求,为项目推进提供基础保障,而期权同样关键,它具备无限成长空间,能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项目向前发展。

“近年来,政策变化对基金设立、企业并购的申报要求增多,客观上拉长了工作周期,但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长江产业投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涵分享了创投行业的相关经验,她认为,投资机构应积极通报监管变化,短期内合规成本上升,长期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对于投资企业,要更注重监管合规性研判,在尽职调查时分析数据获取、使用及安全等情况,投资后也要持续提醒企业关注监管。(记者 陈姝延 通讯员 罗锋 王元鑫)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