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九三学社界:加强东北黑土区勘定及土壤侵蚀治理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东北黑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壤侵蚀的影响最为关键。建议——
一、统一黑土区勘定标准,加强黑土基础调查。明确黑土层、黑土区的勘定标准,加强黑土区土壤相关调查研究,摸清我国黑土家底。
二、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耕作制度和保护措施。结合黑土层抗蚀年限、土地规模、土地权属、农民习惯等因素,分区域差异化筛选耕作制度和保护措施。
三、加强侵蚀退化土壤肥力提升的技术研发。加大对侵蚀退化土壤肥力提升相关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为针对性研发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化肥力提升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邓长球:改造提升桂滇黔石漠化片区中低产田
桂滇黔石漠化片区生态脆弱,几乎都是中低产田,耕地质量得不到全面提高。建议——
一、国家层面组织实施桂滇黔石漠化片区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并纳入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二、强化规划布局,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石漠化地区水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相结合。推进中低产田地区水网工程建设。
三、提升石漠化地区的耕地质量。通过客土回填、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等方法提升基础地力。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四、加大对农民耕地改良培肥的补贴。加快中低产耕地改良培肥的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林金星:加强政策扶持 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建议——
一、实施茶油收储政策,缓解市场需求端风险。切实有效扩大茶油市场需求,彻底解决农民卖果难和茶油销售不畅、行业整体不盈利等问题。
二、加大对加工和品牌建设等产业链中后端的补贴力度。确保“中央奖补、省级统筹、市县实施”的油茶产业奖补政策落到实处。
三、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国内权威科研机构、知名高校,共同推动构建油茶科技创新平台,在项目立项、用地、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马文云:完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当前,甘肃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耕地保护矛盾十分尖锐,在国土“三调”耕地范围内,部分地块与已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块重叠,县区耕地面积不足,无法通过补划永久基本农田或异地另行安排退耕还林实现耕地保有量和退耕还林面积“双不减”。建议——
一、统筹考虑区域差异,重新区划调整并适当核减甘肃省耕地保有量指标,适当降低永久基本农田占比指标。
二、对已恢复耕种的退耕还林地块,允许政府组织在耕地以外的其他适宜造林的地类中补齐相应面积。
三、允许将国土“三调”现状为其他草地、实际为退耕还林外撂荒耕地的地块,规划为耕地后备资源并进行土地整理,补充为永久基本农田。
全国政协委员任少波:推进西北非耕地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西北非耕地设施农业是解决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粮菜争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乡村振兴、提高西北农民收入、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建议——
一、改变依赖“大量基质﹢粗放肥水”的传统无土栽培方法,建立“少基质﹢智能精准肥水”的现代无土栽培方法。
二、围绕可大面积应用的盐碱水淡化技术装备设立研发推广专项,加快西北地区发展戈壁农业。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大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打造西北高品质农业品牌,促进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借鉴部分国家在戈壁沙漠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手段,不断提升我国西北非耕地开发中的水资源利用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助力东北地区农机装备发展
大力发展适合东北地区农业大规模生产、智能化作业的农机装备,有助于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建议——
一、依托东北地区良好的农机装备水平,打造我国第三代农机技术标准和研发平台。
二、研发生产示范第三代农机高端装备,形成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
三、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开展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等核心部件研发攻关。
四、孵化智能时代的农机及信息综合服务企业集群,探索向全程无人化综合农事服务业转型。
五、开展农业产业体系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工程,推广适于生态、高产农艺技术的农业机械。
六、开展农机化实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农机化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陶仪声: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结束后,相关帮扶政策面临转型或退出。建议——
一、有效衔接建设过渡期后,整合村(社区)两委班子、社会救助协理员、村组网格员等基层力量。
二、建立统一的审核确认机制,按照“户申请、村核实、乡镇审批”的程序开展低收入人口申请确认,市县负责监管工作。
三、统筹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政策衔接,推动低收入人口在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兜底帮扶政策适用。统筹产业、光伏、小额信贷等方面帮扶政策标准。着力加强低收入人口产业帮扶和就业培训。
四、推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平台融合,为低收入人口的精准认定和多方位保障夯实信息管理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谷树忠: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但也不同程度暴露出一些问题。建议——
一、准确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和关键。
二、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选址,坚持宜耕则耕,重点瞄准目前的中低产田进行高产稳产改造。
三、努力做到建设标准与投资标准基本契合,并根据省市县三级财政状况,确认适宜的地方配套比例。
四、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适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五、建立健全“建—管—用”一条龙机制,确保管护资金、落实管护责任、创新管护模式,探索用户自管、机构托管、协会代管、政府监管、保险参管等管护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吴国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面临增长动能单一、资产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
一、培植多元化增长新动能,鼓励集体经济优势村在工业智造、物联网等新科技紧密相关的业态探索与发展。
二、注重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排查,加强对闲置资产、低效资产的信息排查和原因梳理,研究提升方案和措施。
三、优化多元联动发展机制,以产业链招商的形式对接组团企业。
四、探索开放包容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以独立、合作、入股等形式设立公司法人,加快推进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侯水生:优化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
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有助于解决生猪产能过剩、猪肉价格低迷、行业亏损严重、适度规模养猪企业或养殖户生存困难等问题。建议——
一、鼓励和保护年出栏500—5000头的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猪场,支持其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鼓励和扶持县域适度规模生猪养殖群体成立协会、联盟、合作社等联合体,创建“小生产与大市场”有组织的生产方式。
三、加大面向适度规模生猪养殖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鼓励社会资源加大对养殖户联合体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畅通金融保险渠道;鼓励科研团队创新技术服务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李家洋:鼓励扩大盐碱地植棉 进一步发展棉籽饲油产业
利用盐碱地种植棉花,发展棉籽饲油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推动高耐盐碱的棉花种质改良,注重培育纤油饲兼用的突破性棉花新品种。
二、发挥棉花耐盐碱优势,把有耕种潜力的盐碱地开发成长期可耕种的稳产高产良田。在全国盐碱地区域,构建“耐盐碱棉花育种﹢盐碱地开发﹢盐碱地耕作”模式示范基地。
三、支持研发植棉和棉籽综合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进“技术—装备—产品—标准”一体化突破,提升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棉花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曹晓风:加快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法规发布
对于基因编辑动物,我国已有多项研发储备,产业化应用蓄势待发,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监管政策正式发布。建议——
一、尽早正式发布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并制定和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的评审细则,为产业化应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应基于个案分析的原则,在科学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数据要求、优化申报流程,以减轻研发单位负担,加快新技术应用。
三、对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后向产业化应用过程的相关的政策进行研究,为农业基因编辑动物的产业化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