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农工党界:推进我国肝癌全周期综合管理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双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应加强对肝癌的预防与治疗。建议——
一、加快聚焦肝癌的“预防﹢治疗”全周期综合管理政策顶层设计。联合多部门形成联合工作小组,建立更加符合新形势下的筛查制度方案。
二、探讨早筛技术创新审批及监管新标准,开展先行先试“试验田”。鼓励链条企业协作创新,推进肝癌早筛综合防控模式进一步完善升级。
三、推进肝癌综合管理全链条产业引育发展,形成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
四、建立多维平台,实现全周期全链条资源共享。加速多领域技术攻关,积累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国家级战略性、基础性资源。
五、集合全社会力量,推进肝癌早诊早治及科学防癌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唐旭东:加强大数据驱动中西医结合精准诊疗建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独特优势。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中西医结合精准诊疗是时代变迁和新技术发展的必然。建议——
一、加快制定和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大数据安全共享的法律法规,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加强中医药大数据知识产权资源共享与产出分配、医疗数据信息安全等制度建设。
二、构建跨机构、跨地域的中西医结合大数据智能平台。建立国家主导的跨机构、跨地域的全国统一中西医结合临床数据库和中药质量智能检测数据库。
三、设立研发专项,加强大数据驱动的中医药智能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示范应用,在现有的国家科技项目中设置大数据与中西医结合交叉循证医学及疗效评价等重点专项。
全国政协委员刘清泉:健全中医药国标体系
标准化是衡量中医药学科成熟度、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的必经路径,也是提升中医药诊疗效果、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法。建议——
一、优化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体系,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夯实中医药标准化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向标准的转化,建立合理通畅的转化机制,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标准,指导临床或服务市场。
二、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引领中医药传承发展。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基本原则,注重其他学科与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相互交融、相互提升,扩展中医药标准化理论、技术及方法学等研究手段,统筹衔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宋树立: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站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起点上,加快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健康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
一、多部门协调联动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重点针对农村地区,通过5级书记齐抓共管等形式,缩小健康素养水平在城乡、地区和人群间的差距。
二、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门牵头,开发大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在校每天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
三、改进健康素养水平评价方式。在保持现行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及公布的基本原则一致的前提下,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继续完善优化指标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花德米:借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开展西藏疾病防控领域援藏
我国2015年起采取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方式,对受援医院全方位帮扶,切实提升诊疗能力。建议——
国家层面相关部门牵头,会同国家疾控局,借鉴现有援藏机制、对口支援关系和保障机制,组织国家疾控中心支援自治区疾控中心,有对口支援关系的省市支援7地市疾控中心,形成“1﹢7”支援模式。受援单位提出援助需求,支援单位选派相关领域专家精准帮扶,通过援藏专家手把手带教,形成老师倾囊传授,徒弟刻苦跟学的良好氛围。相关领域帮扶取得明显成效后,可以调整受援方向。还可以总结经验,将援助范围延伸至重点县(区)疾控中心,形成“1﹢7﹢X”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向华:增设介入放射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
随着介入放射学在急危重症应用及国家医疗卫生千县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我国介入放射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剧增。建议——
一、结合现有的影像专业住培体系,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部分,比照医学影像学中超声医学、核医学一样增设“介入放射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
二、介入放射学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时间设置为放射诊断10个月、超声2个月;介入放射15个月(综合介入9个月、神经介入3个月、外周血管介入3个月),其他临床6个月(内科2个月、外科2个月、急诊1个月、重症1个月),共33个月。
全国政协委员明吉措姆:建立针对重大疾病的藏医药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当前,我国藏医药学整体研究相对落后。建议——
一、建立针对重大疾病的藏医药研究专业团队,提高藏医药学高水平研究及其转化。
二、吸纳人才,增设专人从藏医药学理论机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增强其理性认识及可视化;引入现代药学机制研究专家,承担牵涉药效机制方面的研究;增加临床专家介入,参与完成临床研究方面的课题任务。
三、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藏医药学优势领域建立科研项目和课题作为切入点,融合多学科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汪劲松:布局建设综合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四川是医药大省,医疗资源丰富、医学实力雄厚,具备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建议——
一、支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加快审批项目建设总体方案和可研报告。
二、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并在方案编制、科研审批、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