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要闻

从历史深处回望 向复兴伟业进发——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侧记

2025-09-1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我们宗教界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汇聚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9月9日,全国政协小礼堂内,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宗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正在举行,与会的“中宗和”委员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了我国宗教界参与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迹。

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全民族抗战。”“中宗和”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表示,抗战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持久战”的正确战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以“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坚定立场,维护了全民族抗战大局。

“80年前的战争创伤刻骨铭心,80年后的今天,和平虽已成为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逆流涌动,否认、歪曲侵略历史的言行时有发生。”演觉表示,宗教界应秉持和平教义,带头珍爱和平、维护和平,以信仰的力量化解分歧、促进包容,让“以和为贵”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宗教界团结一心、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坚强决心。”“中宗和”副主席、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表示,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更需要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庄严宣示贯通历史、现在、未来,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激扬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的磅礴伟力。”“中宗和”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表示,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观看阅兵式,心情无比激动。“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坚定守护世界和平安宁,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字千钧,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洞察力、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坚定的和平发展信念。”“中宗和”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中平表示,将从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和平,永远是中国人民追寻的目标。唯有以史为镜,才能丰碑不朽、精神永恒。”“中宗和”副秘书长、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杨永强表示,中国天主教当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锚定方向,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爱国爱教的家国情怀

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感召下,我国宗教界以“爱国爱教”为旗帜,以“护国佑民”为担当,与全国人民一道谱写了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篇章。

抗战中,中国佛教界以“无我利他”的慈悲精神投身救亡洪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爱教”的深刻内涵。演觉讲述了从组织僧侣救护队赴前线抢救伤员的圆瑛大师到高擎红十字大旗引导难民避难的赵朴初居士,从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的巨赞法师到组织抗战宣传团的喜饶嘉措大师,从严词拒绝日本侵略者拉拢的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到筹集巨款支援抗日的五世嘉木样活佛,还有捐出财物购置军需支援前线的云南德宏、临沧等地僧侣……在“救国护国”的共同目标下,三大语系佛教界以慈悲济世本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五台山僧众成立‘僧界救国会’,以‘救国救难,僧人有责’为宗旨,联合全山僧人抵御外侮。五台山佛教救国会还组建‘僧众抗日自卫队’袭击日军。”“中宗和”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释昌善回顾了五台山僧众为抗战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五台山僧众的抗战,是我国宗教界开展爱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案例,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实践,将永远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秉承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秀民族精神,历来倡导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李光富讲到,在抗日前线,河北李圆忠道长带领道众下山参与抗日斗争,石海中道长凭借精湛医术悉心照料八路军将领;湖北武当山众多道长在战场上与日寇殊死战斗,不惜为国捐躯;以惠心白、黎遇航为代表的茅山道士,或参加新四军上阵杀敌,或为新四军带路、送情报、救治伤员……各地道众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道教的“道”,不仅是个体修行的境界,更是护国安民的担当;道教的“德”,不仅是独善其身的修为,更是舍生取义的风骨。

“抗战期间,上海城隍庙因其空间较大,成为首批收容所之一,最初收容了数千难民,还在庙内设立了第一家临时医院,施医施药,救死扶伤,开创了战时保护平民的‘上海模式’。”“中宗和”委员、上海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吉宏忠介绍了上海城隍庙“一庙三城隍”信仰的由来和庙里敬立“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的史实。“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愿。”

“抗战时期,许多爱国基督徒和教会团体机构参与前线作战、传递情报、医疗救助、国际联络等,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共赴国难’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基督徒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彰显了中国基督徒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徐晓鸿回顾了吴耀宗杨素兰夫妇、刘良模、高金城等基督教代表人士将民族大义与宗教信仰深度融合,将基督教“爱人如己”的教义转化为“爱国是信仰的应有之义”的保家卫国行动。

“国家的强大是宗教得以健康传承的前提。”“中宗和”委员、江苏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张克运表示,圆梦中国,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扎扎实实练内功,系统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80年前,在‘国家兴亡、穆民有责’的思想引领下,中国穆斯林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许多穆斯林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属于信德’。”马中平表示,抗战期间,各地穆斯林知识分子通过成立爱国组织、创办进步刊物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号召穆斯林青年“上而报效国家,下而援拯苍生”;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国际抗日战线,通过大量外交活动,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在抗战中,河北伊斯兰教界总结了两条经验,一是坚定跟党走,二是坚持民族团结。”“中宗和”委员、河北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韩树军介绍,抗战时期,河北有分布在全省各地的18座红色堡垒清真寺,35个县组建了40余支回民抗日武装力量。这些以爱国的穆斯林青年为主体的抗日武装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或者建立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的敌后抗战力量。

在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天主教爱国人士怀着救国救教的热忱,始终坚守民族大义,以强烈的家国情怀投身抗战。杨永强介绍,战火纷飞中,90多岁的天主教爱国人士马相伯发起多个支援抗战团体;山西大同郭印宫神父为游击队输送物资;许多天主教堂设立难民所,收容难民、提供医疗……中国天主教人士以实际行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

“中宗和”委员、重庆市天主教“两会”副主席丁杨表示,抗战期间,全国各地天主教爱国人士积极响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以各种形式投身抗战洪流。重庆南川天主堂钟楼上至今仍保留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字迹更生动证明:中国宗教界的爱国基因,深植于“邦国殄瘁,风节昭然”的文化传统,彰显于“护国利民,慈悲济世”的信仰实践。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与会人员表示,希望把此次纪念活动中收获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强大动力、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不断发挥跨宗教和平领域对外交往平台优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讲好宗教中国化生动实践、开展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孙金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