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基层动态
“您好,请问于蔚在吗?我叫何凯旋,我想当面感谢她。”8月21日,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宣传处的电话那头,传来九三学社先贤何森之子何凯旋激动的声音。“父亲一生默默奉献,于蔚的文字让他被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对我们全家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我们会尽快联系于蔚并转达您的心意。”工作人员当即回应。原来,九三学社社员于蔚在市委会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何森:不辞辛苦为良医 精耕不倦济苍生》。何凯旋读后,几经辗转联系到市委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市委会通过多项举措,扎实推进抗战史料研究与社史传承工作,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抢救社史,与时间赛跑!”——这句话已成为社史研究中心主任张俊杰的口头禅。他常说,每一份史料都如同在时间的河流中漂向遗忘,而他们的使命,就是赶在它们沉没之前,全力将其打捞上岸。为系统性挖掘和整理抗战与社史资源,市委会充分发挥社史研究中心的作用,坚持“四走进”工作法:一是走进青岛市档案馆,梳理馆藏2.3万余份九三学社相关档案,搭建“九三学社社史档案查阅系统”;收集235位青岛市早期社员的档案,建立《青岛早期社员基本信息表》,夯实社史研究基础。二是走进社员家庭,由社史研究中心联合老龄专委会,借助节日走访常态化开展口述史采集,目前已收录20余位社员及家属的珍贵口述资料,留存鲜活的历史记忆。三是走进校史馆,通过参观学习、专题宣讲和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挖掘与九三学社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四是走进基层组织,指导其加强文书档案管理,详细记录社员的履职成绩与科研成果,推动存史留档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这几年真是痴迷于社史研究了!学习了几十位医学前辈的事迹。不止何森,还有潘作新、荣独山、林飞卿、倪葆春、虞颂庭……太多太多的感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禁不住心潮澎湃,含泪写完《抗日战争中的白衣天使》。”九三学社社员王晓燕感慨道。社市委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发掘和培养政治坚定、专业能力突出的社员,鼓励他们参与或承担社史研究任务,王晓燕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社史研究中心定期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动员广大社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庆祝九三学社创建八十周年”“用档案讲述山东九三学社故事”等征文活动,推动撰写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社史文章。
在丰富社史研究成果宣教形式上,社市委会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烽火丹心・同心铸梦”主题书画网络展,以艺术笔触再现抗战精神,展现九三学社的时代风采;组建宣讲团,深入弘扬抗战精神与九三学社优良传统;在公众号创新开设“青岛九三社史上的这一周”“九三先贤”等专栏,用通俗生动的话语讲好“九三故事”,以史为鉴、育人化人。
当天下午,何凯旋向社市委会捐赠了1960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接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会扩大会议全体人员合影的扫描件、《九三学社建社四十周年纪念册》等珍贵史料,并送来了自己撰写的文章《父亲的抗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父亲曾有一段光荣的抗战经历。1943年,他担任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手术队领队,奔赴滇缅战场,从事战地救护。”何凯旋与于蔚在电话中娓娓长谈,这段因文字结缘、因感恩相连的故事,成为传承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九三学社的诞生与发展与抗战历史紧密相连,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正是在那段烽火岁月中淬炼形成的。”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波表示,伟大的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社市委会将持续以社史研究和教育为抓手,引导全市社员在新征程中传承抗战精神,弘扬优良传统,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以实际行动铭记历史、开创未来。(陈小艳 姜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