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核心要义,更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党外委员考察团,围绕“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赴山东省开展专题考察,多方了解情况,努力深化认识,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系统研究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考察团深入走访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机构,通过现场讲解、成果展示、座谈交流,了解山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与宝贵经验。
在《文史哲》编辑部,泛黄的《文史哲》杂志、新出炉的研究书目、珍贵的照片,尤其是一本本厚重的传统文化研究全集,凝聚着一代代学人的坚守与担当。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朱生岭感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让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之精深,其力量之深沉之久远,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不断与时俱进,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提供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曾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他向委员们详细介绍相关情况时,重点提及: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儒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提升研究水平的根本,更是推动学术创新发展的基础,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全方位的支持保障。
在孔子研究院和孟子研究院,委员们了解到,研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全力支持下,依托财政支持、人才共用、成果共享等多项措施,充分发挥知名儒学大家的引领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百姓生活的有效路径。
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韩子勇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除了现有的激励措施外,还应通过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弘扬潜心治学的价值导向,营造更具活力的学术生态、学术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表示,要加强对传统经典的研读与阐释,深入挖掘传统经典内涵,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注重其时代性、国际性与传播性,使经典文化贴合当下、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整合资源,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形成合力,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链接,在传承弘扬中巩固文化主体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持久生命力。”熊召政说道。
强化阐释展示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在考察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时,一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吸引了委员们的注意。这件代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文物,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书写了4000多年前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的序章。
在潍坊手造博物馆、十笏园博物馆、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等地,委员们在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一项项手工技艺体验、一个个沉浸于创作的匠人前驻足欣赏,那巧夺天工的核桃雕、栩栩如生的年画制作、造型逼真的“天宫一号”风筝,无不展现着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的独特魅力。
在山东美术馆数字艺术空间,融合AI、VR、AR、MR等前沿技术,打造出的沉浸式艺术场景,让委员们在科技赋能中感受到文化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是委员们始终关注的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洪厚甜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展示和传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长期致力于国画艺术研究与展览策划推广工作。他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阐释、展示、传播空间,不论是博物馆还是非遗传承中心,都应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记录了民族发展的历程,更在于它们能够跨越时空,与今天的人们产生共鸣。”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表示,当下各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馆展览存在同质化倾向,亟须借助AI等科技手段创新叙事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激励时代的精神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鼎力嘉诚影业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导演刘家成谈道,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要向上寻求顶层支持,更要向下扎根普及,吸引老百姓参与。“可借助影视、短视频等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定期举办特色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碰撞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刘家成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智慧,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世界意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陈军建议,要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更好展现中华文化底蕴与格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及其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聂辰席表示,要适应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时代化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应用,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表达、智慧化展示、精准化传播,增强其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重社会实践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走进潍坊市实验小学国学教室,孩子们创作的一幅幅端正的书法作品和虽显稚嫩却满怀深情的格律诗歌,让委员们久久驻足。据了解,在孔子基金会的支持下,学校依托“孔子学堂”教学模式,通过“诗文育人”,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在润物无声中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每位师生的心坎。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他颇有感触:“传统文化是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如何使之活化并与现实生活对接是一个重要课题。面向未来,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让孩子们成为参与者、传承者、践行者,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更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是一个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古老村落。该村党委书记高淑贞介绍,三涧溪村以党风带家风促民风,建立了“家”字型平安建设管理体系,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三涧溪村将‘家’‘夯’等传统文化字符融入社区治理实践,是传统文化‘进社区’的生动体现。这种从生活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治理模式,既能激活文化生命力,又能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以文润治’的良性互动。”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学者魏新认为,要总结推广这样的经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孔子研究院设立的“儒风新韵·界别同心汇”专属场地中,考察团成员一边观看山东省政协已开展的“聚识活动”介绍,一边交流思考体悟,汇聚思想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商联合会监事长施乾平呼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将其与美德教育、社会良俗有机融合,形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与现代健康观念高度契合。”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齐鲁第二医院教授孙蓉说,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增强文化软实力,让古老智慧为全民健康赋能。
在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王一彪看来,要进一步打通研究、阐释、传播、实践链条,加强全媒体宣传,注重思想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浓厚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展现新的生机活力。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姚爱兴认为,政协组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阐释中具有独特优势,政协委员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广泛凝聚各界力量,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图 记者 郭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