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齐晓景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政协常委、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人民政府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在温室大棚与牧民定居点之间。她的鞋底沾满泥土,手机里存着400多户村民的联系方式,笔记本上写满了大家的所需所盼——她就是齐晓景,也是农牧民口中“能让石头开花”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齐晓景用智慧和汗水,在科尔沁草原书写了“一人带富一村,一业带动一方”的民族团结生动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政协委员的担当与使命。
齐晓景是从科尔沁右翼前旗平安村考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科尔沁镇,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当时的平安村还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牧民大多靠天吃饭,生产方式粗放,收入微薄。齐晓景知道,只有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才能让乡亲们摆脱贫困。
在外出考察参观辽宁省蔬菜大棚产业后,齐晓景深受启发,决定带领村民发展蔬菜大棚产业。2013年,齐晓景租下两栋温室大棚,开始种植食用菌和平菇。“创业初期,缺资金、缺经验,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她白天打理大棚,晚上则学习栽培技术,凭着一股韧劲坚持了下来。
努力终有回报。“就在当年,每栋大棚的年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这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齐晓景说。随后,她又增建了草莓采摘园,并联合其他大学生村官成立了“展翼”专业合作社,推出了“赠鸡还蛋”“赠鸡还鸡”“赠猪还肉”等经营模式。“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鸡雏、猪崽以及技术服务和产品包销,贫困户不用出本钱,只需按照约定归还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收益。”这一模式累计带动15个村476户村民实现年户均增收3000余元。
与此同时,为畅通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齐晓景还创建了“展翼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互联网﹢合作社﹢订单﹢农户”的电商运营新模式,实现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电商发展的双收益,不仅打通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还累计帮助1000多人实现了就业。
初步的成功,反而让齐晓景加快了脚下的步伐。科尔沁镇是汉族、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回族、朝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不断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她始终思考着如何让各民族更好地融合起来、共同推进家乡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
2019年,齐晓景和乡亲们创办了以番茄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番茄公社。这是一个以番茄为主题,集种植采摘、观光旅游、亲子研学、自然生态科普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不仅吸引了各民族群众加入共同发展,还通过多样的经营方式,成为各族群众休闲交流的平台。
截至2025年,番茄公社已累计开展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200多场、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实现每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吸引16名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番茄公社被评为兴安盟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地牧民乌日娜感慨:“晓景姐不仅带领我们增收致富,更让娃娃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
2019年,齐晓景担任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为了培养更多的乡村能人,她开发了乡土人才“3353”工作模式,通过“理论﹢实践﹢实战”的培训模式,定期开展党性教育活动、试岗锻炼和企业调研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党员、村级后备力量和产业带头人。
对于乡村人才培养,齐晓景感触颇深。2022年,成为兴安盟第十届政协常委后,她将自己的实践感悟转化为提案,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关于吸引和留住兴安籍人才的提案》;针对本地人才流失问题,她建议加大对兴安籍学子就业政策倾斜,定期组织“雁归计划”,吸引更多户籍地毕业生考录回乡,拓宽招聘渠道,打造求职者与企业的直接交流平台,促进本地就业,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就业。她的提案建议被兴安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纳,转化为“归雁计划”等人才政策措施。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2022年,兴安盟推出了以齐晓景名字命名的“晓景计划”,全面选拔、扶持和培育可推广、可复制的“晓景”式人才。截至目前,全盟共培育了1295名“晓景计划”乡村振兴带头人,他们分布在全盟各地,辐射带动了各族群众4.18万户、8.64万人,实现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带富效应。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一个齐晓景”到“一群齐晓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家乡每家每户的烟火气,就是我扎根乡土的初心和信念。”从青涩的大学生村官到政协委员,齐晓景始终弘扬“蒙古马精神”,脚踏草原大地,为家乡的欣欣向荣贡献力量,为描绘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而不懈努力。(通讯员 菅海霞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