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要闻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持续改善和提升——“十四五”我国卫生健康工作交出亮眼答卷

2025-09-1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感,是人民群众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时期,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卫生健康服务工作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持续改善。

9月1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记者从会上获悉,按照“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工作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努力面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其中,促进分级诊疗,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完善首诊负责制,加强转诊服务,建立完善远程服务网络,实施“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服务方式,促进化验检查结果互认。

截至今年8月,全国有338个地市(州、盟)互认医学检查化学项目超过200项,县域医学影像、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及中心药房已经普遍建立。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的医疗人次数达到3600万,比2020年增加了46%,群众上下转诊更加便利。

“今年以来,我们取消了医疗机构的门诊预交金,住院预交金费用水平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和下降,这项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雷海潮说。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进一步彰显。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基本医保覆盖居民的人数保持在13亿以上,稳定在95%左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聚焦“一老一小”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一老一小”是民生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聚焦“一老”,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设有1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达到6151家,占到综合医院总数84.6%。在健康管理方面,目前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约1.4亿人次的健康管理服务。

聚焦“一小”,全国设置3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儿科专科联盟建设,带动提升儿科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当前,绝大多数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都可以提供儿科服务,同时8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儿童常见病诊疗服务。在儿科医疗资源方面,截至去年底,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达到24.39万人,比2020年的16.34万人增加了49.3%;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到2.47张,比2020年的2.18张增加了13.3%。

“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底,所有的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都能够提供儿科医疗服务。另外,99%的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能够提供心理门诊服务,97%的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可以提供睡眠门诊服务。”雷海潮在会上表示。

科技创新赋能质量提升的成效日益增强

“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也取得重大成果。

在新药和疫苗研发方面,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中医药领域已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中药质量提升是其重点建设内容和攻关任务。“目前组建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并推动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拓宽了中药质量评价和研发创新的途径及机制。”余艳红介绍。

在疾控领域,沈洪兵介绍,目前传染病监测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机构、2.8万家发热门诊和1041家哨点医院。建设国家和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部署应用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记者 刘彤)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