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编者按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这一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当地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进入新时代,“两山”理念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两山”理念落地生根,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成金山银山,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
人民政协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两山’理念20年·循足迹看变化”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1间客房早在半月前就预订满了。”暑期来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民宿产业火热攀升。莫干山北麓“蕨宿”主理人笑意盈盈,“这几天电话都被打爆了”。仅7月上旬,来德清的游客接待量破100万人次,民宿收入同比增长30%。
位于安吉县的浙江华蒙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数十台机器高速运转赶制竹吸管。公司副总经理马进星难掩激动:“订单远超产能,去年售出5亿支,今年销量预计翻番。”全县600余家竹企年耗竹100万吨,产值超80亿元。
民宿的火爆与竹产业的红火,正是浙江依托绿水青山这一生态优势,收获丰厚经济回报的生动写照。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20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协不断创新履职方式,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助力“两山”理念在浙江大地持续深化。
制度护航 织就“浙里”生态华章
漫步于嘉兴市南湖区湘家荡区域的东环河、三店塘畔,蓝天、白云、绿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不时有水鸟翩飞,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这是嘉兴市大力推进河长制、打造“幸福河湖”的丰硕成果。南湖区政协主席、区级河长章剑告诉记者,区政协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广大委员参与一线巡河、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监督评价、宣传引导等工作,协力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能、有效”转变。
为破解河湖污染严重的问题,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让每一段河流都有专人负责。如今,浙江“河长制”实现省域全覆盖,五级联动“河长制”体系守护着浙江的8万多条大小河流。
在金华市武义县王宅镇要巨村,武义花田美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迎来了研学的年轻人。不远处的生物多样性互动站点内,昆虫塔、蚯蚓塔、人工鸟屋等设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的同时,成为孩子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生动教材。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美丽浙江”最重要的本色和特色,也是委员履职关注点。杭州市政协委员裴斐在今年市政协全会的大会发言环节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多条建议。据了解,目前,浙江已累计创建39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随着浙江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初现,“两山”理念也在山水之间开花结果。
在古城绍兴,市政协委员、“公益越监督”和“公益诉讼专家库”成员通过开展生态修复绿色共建“公益越监督”视察调研,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历史遗迹文物保护,取得了许多实质性成果。这项由绍兴市政协和市检察院建立的“公益越监督”协同监督机制,丰富了委员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和渠道。“生态修复﹢检察监督”机制,对被破坏的山体、林地等通过补植复绿等方式实现“司法修复”,让法治成为生态保护的坚实保障。
生态惠民 共享绿色发展硕果
大自然生态美的馈赠,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地处钱江源头的衢州市,是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近年来,衢州市全域探索推进碳账户应用走深走实。骑自行车、乘公交、垃圾回收……市民的每一次绿色低碳行为,都会给予一定的个人碳积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碳账户,都与相应的金融服务挂钩,账户主体可以通过账户内的减排数据和相应积分,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获得一定优惠与权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在近日浙江省政协召开的“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专题协商会上,衢州市政协提出完善减碳降本治理模式、精准激活企业碳需求等多条建议。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金钥匙。从小在高山村长大的杭州市政协委员毛亚君近年来带领当地村民积极发展笋干、番薯干等绿色农产品,闯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路子。
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寒山湖景区的乌药种植基地,农民们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人工除草,为即将到来的乌药收获季节做准备。“天台乌药林下栽培系统主要包括乌药种质资源、林下栽培模式、乌药农村社会习俗等,涉及5个乡镇、255个行政村,野生保护区总面积达69万亩。今年上半年,乌药销售额实现了13.55%的同比增长。”天台县政协委员、红石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保方告诉记者。“目前,天台乌药林下栽培系统已臻于完善,一方面创造了天台乌药原生环境条件,确保天台乌药原产地品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山林土地的综合利用,带来显著的林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浙里”,林下经济“点绿成金”“林﹢”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动能。“环境好,生活好,心情好,这日子就两个字:幸福!”安吉余村村民潘培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生态惠民”最真实的感受。
绿色转型 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如今,在浙江,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今日浙江的“金名片”,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从新能源汽车普及到城市充电桩建设,从能源产业布局到村民生活用电变化……随着新能源不断融入宁波市海曙区千行百业,城市与产业发展“绿”潮涌动。
走进温州市鹿城区大南街道,这里,作为首批省级低(零)碳乡镇(街道)之一,悄然发生着蜕变。街道两旁,垃圾分类精准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屋顶上,光伏板熠熠生辉,点亮了绿色生活的新篇章。
在千岛之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引擎。在丽水,好的生态环境是可以变现的。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引导发展思路的转变日渐清晰。
……
绿色发展在“浙里”按下加速键,浙江各地转型新篇,篇篇精彩。湖州南洋电机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恩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光伏发电系统投资250余万元,次年即减少电费135万元;自动化改造37条生产线,人均效率提升55%,综合成本降低14%……南洋电机通过绿色智造收获“甜头”,不仅是转型故事,更是浙江制造业向“绿”而行的缩影。
转型升级前景广,绿色发展天地宽。20年,浙江早就换了新模样。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浙江省各级政协将绿色、低碳、共富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将履职答卷写在青山绿水间。
宁波市政协在今年年初将“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助推共同富裕先行”作为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课题之一,围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生态产品转化的重点路径场景、推动生态保护片区乡村共同富裕、加强生态项目载体谋划等方面建言献策,让群众有感可感。
湖州市政协在第46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上聚焦“降能耗、扩清洁能源应用”,共商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无微不至”关爱小微企业成长品牌,为小微企业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在建设美丽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始终活跃着各级政协委员的身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浙江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助力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记者 鲍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