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调研路上委员说丨全国政协委员张继焦:“一家人”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2025-07-1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百姓生活富足、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调研期间,看到社区内各族群众其乐融融、和睦相处、生活幸福的场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室主任张继焦不禁赞叹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一家人’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长期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张继焦以瑶族群众在改革开放之后生产生活变化为例指出,人口跨区域跨民族流动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群众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5年就开始关注城市各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张继焦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不断推进,各民族“聚族而居”的传统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越来越多的民族群众从民族地区迁移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显著增加。“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不少瑶族群众为了就业和生产生活便利,不断从传统瑶寨搬迁到城镇或靠近城镇的移民新村,脱离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聚族而居的生产和生活形式,逐渐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

张继焦表示,这种自发的人口迁移流动推动了各民族在城市中聚集,首先使各民族实现空间互嵌,进而促使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深度嵌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族互嵌结构,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各民族的人口流动参与度各不相同,但均呈上升态势,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各民族逐步深度参与社会发展、共享改革红利的过程。”

“人口迁移流动带来的空间和经济互嵌为各族群众交往提供了空间和物质资本保障,促进了各民族群众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强度快速提升。”张继焦表示,在各民族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影响下,各民族群众在物质、行为和精神上都呈现较好的互嵌趋势,各民族间饮食、服饰、建筑等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各民族群众更加尊重不同民族信仰和礼俗,广泛地参与庆祝不同民族的节日,“比如瑶族‘盘王节’庆典活动期间,各民族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不仅是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各民族团结友爱的见证。”

在张继焦看来,这种多民族、多地区共同参与的节庆活动,既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媒介。

同时,这种民族节庆活动还提升了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果,必然由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张继焦表示,各族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环境的提升,充分证明“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记者 孙金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