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广东省政协——助力人才与岗位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广东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广东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万人,加上省外境外流入的毕业生,就业总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广东在今年提出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持续向广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抛出“橄榄枝”。如何实现人才与工作的“双向奔赴”?对此,省政协委员发挥优势,以提案、调研等方式为“稳就业”建言献策。
实现“稳就业”,除了千方百计扩大岗位供给,更重要的是精准对接人才需求。2024年,广东上线“粤就业”小程序,集成补贴申领、就失业登记和招聘用工等“一站式”服务,让就业“触手可及”。
“‘粤就业’小程序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部门数据共享的问题,制约了平台功能的有效发挥。”省政协委员曹建忠建议强化大数据应用,整合不同部门的就业相关数据,包括失业率、就业类型、行业需求等,通过数据分析和形势研判,精准把脉就业趋势变化,建立覆盖全区域、涵盖各就业群体的就业“岗位池”,为求职者提供实时的就业趋势和指导。“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哪些行业或地区存在人才短缺,哪些领域的人才过剩,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规划。”
专业不对口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大因素。省政协委员丘育华一直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去年6月,在“粤省事”小程序的“委员会客室”中,他就当起了就业“指导员”,为毕业生网友就业“指点迷津”。“入了天坑专业怎么办?”“大学生自身在就业准备方面可以怎样做?”“大湾区内有哪些很好的就业前景?”对于网友的提问,他表示,世上没有不好的专业和行业。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下,只要能够上岗就业的行业都要积极尝试,学生的求职视野应该更加开阔,不要轻易对自身设限。
根据与网友交流的思考,并结合调研,丘育华在今年提交提案。他建议由政府部门,与高校、企业对接,组织高校的在校学生在毕业前一年甚至前两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提供给在校生更多实践实习机会,有效解决就业难;同时也能帮助企业精准匹配人才,企业准确提出实际需求,提高人岗匹配精度,实现人才精准对接。
“精准供需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之策。”省政协委员王福亮也在提案中建议,高校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对此,省教育厅在回复中表示,将发挥就业状况评价反馈作用,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同时加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增设前沿特色专业及优化升级现有专业,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记者 林仪 揭春雁)
江西省政协——搭好人才和岗位精准对接“桥梁”
为切实办好“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民生实事,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在省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可获每月1000元岗位补贴。这仅是江西省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服务,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系列“组合拳”之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社会非常关切,这也是省政协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重点之一。
“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自主创业,有效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能。”施林彬委员调研发现对重点人群的创业教育存在短板,“没有创业教育和相关培训机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创业者创业能力的培养。”
如何以创业带动就业,释放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施林彬建议,搭建创业平台,千方百计帮助有创业意向重点人群解决诸如贷款、申请用地、注册登记等实际问题,扶植一批适合本地发展、生命力旺盛的产业。把创业成功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组织有创业意向者进行实习,积累创业经验,巩固创业成果。
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机构是“就业”和“用人”供需对接的“桥梁”。如何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提高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效率,助推重点人群就业?刘卫东委员建议,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5﹢2就业之家”作用,整合政府职能部门或社区推动的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各自优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服务,让人找岗位更便捷、岗位找人更精准。
总体来看,我国就业形势较为平稳,但“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深层次的原因是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端与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端存在一定错位。
“今年高校招生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部分省市志愿设置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陈秀华委员看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兴趣与潜能的挖掘,更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与发展。”
陈秀华委员从“用生涯规划思维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角度建议,高校可以组织企业进校宣讲、招聘会以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职业规划App或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时的职业动态信息和智能化就业指导建议,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盲点。设立校内职业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评估与发展建议,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发展方向。通过举办模拟面试、职场实训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王磊)
重庆市政协——吸引青年人 留住大学生
又到一年毕业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百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吸引青年人、留住大学生。
如何助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今年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会议围绕“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开展界别协商;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共青团和青联界别还提交了大会发言。
“精准匹配供需,提升就业质量。”市政协社法委副主任、市青年联合会主席张珂在界别协商会上呼吁。他通过调研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求职人数与岗位供给失衡、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不适配、择业预期与就业现实有落差等问题。
张珂建议,建立岗位需求预测系统,支持高校、园区、企业等共建产教联合体,探索双元育人、工学交替等教学形式,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和前置就业指导教育,合理引导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预期。优化“渝职聘”公共招聘平台功能,定期举办就业招聘活动,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近年来,重庆市联合教育部门、相关高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指导﹢见习”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但仍然面临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此,农工党市委会在协商中也围绕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才渠道,提出了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大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调整协调联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容等建议。
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在协商会上表示,将实施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对接产业优化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行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打好见习、培训、就业、创业“组合拳”,内招外引相结合,确保高质量充分就业。
令委员们欣慰和振奋的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采纳落实协商成果,不断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体系,先后印发了《促进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工作方案》和《2025年万名大学生基层就业支持行动方案》,加大岗位开发、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平台支撑力度,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支持体系,明确2025年将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拓展基层就业渠道,提供基层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3月以来,相关部门还陆续采取了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到12个县内制造业企业就业,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高频举办市内外高校招聘服务活动等具体举措,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工作。(凌云)
上海静安区政协——活动不散场 服务不断线
“我们今年提供了12个岗位,上手难度普遍适中,能够起到较好的能力提升作用。”6月30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委员、上海久方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红峰早早来到了八佰秀创意园,他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此次拿出更多岗位,既是对市场趋势保持积极预期,也是为了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
在这里,即将举行的是主题为“精准服务促就业 同心护航新征程”的2025年静安区政协委员单位暨百家企业招聘活动。“今年是该项招聘活动连续第14年举办。”区政协相关领导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区政协始终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充分发挥界别优势,挖掘委员资源,引导委员企业积极参与,为求职者、委员企业、政府部门搭建‘多方共赢’平台,凝心聚力共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迈入“第14季”的此次活动重点关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在招聘活动现场“招兵买马”的120余家优质企业,包括17位区政协委员所在企业在内的招聘单位共提供岗位近1500个。其中,近63%的岗位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此外,还有6家就业见习基地应邀参与活动,为青年群体提供就业实践的机会。
“不要紧张,放松一点,这样拍出来才好看。找工作也不要紧张,慢慢看,总能找到合适的。”摄影师小钟一边为求职者拍照,一边和他们聊天。小钟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日常就业服务中接触到的一名社区待业人员。今天的拍摄服务,正是小钟参加的一次“家门口”就业实践。随着快门声响起,一名求职者的青春形象在镜头中定格,小钟也在就业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招聘现场,2025年静安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正式启动,高校毕业生代表现场获赠定制的就业服务包。“我们将以更有力举措、更暖心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畅通求职路。”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要领导介绍道:“除了‘有形’的服务包,还有贯穿全周期、全流程的‘无形’服务包——下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对每名高校毕业生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以及其他个性化服务。同时,依托全区28个‘静邻’就业服务站,开展公共招聘、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家门口’活动,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当天招聘活动共收到简历721份,达成初步意向录用235人次,这组数据仅仅是一个开始。活动结束之前,区政协委员李文红、邓朝义分别与芷江西路街道、大宁路街道进行“青春创乐汇毕业服务季”项目、“启航在大宁——青春护航计划”项目的签约。李文红、邓朝义表示:今后,将通过这两个区政协委员进社区促就业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站点服务内容,实现委员们的2025承诺——活动不散场、服务不断线。(记者 顾意亮)
厦门集美区政协——让更多年轻人留“厦”来
“目前,我已拿到一家科技公司的Offer。”7月1日,刚到厦门不到一个月的福州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廖激动地说。“到厦门之前我最焦虑、最迫切的问题是住哪?没想到当天顺利通过集美区‘一张床’政策,免费住进灌口镇铁山花园青年人才公寓,之后再开始安心找工作。”
小廖的经历,是集美区创新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集美区立足文教资源与产业融合优势,打造全周期就业生态链,截至6月,已吸引4000多名高校毕业生扎根集美。这份亮眼的“民生答卷”背后,离不开区政协委员的持续履职助力。
集美区是厦门辖区内高校最多的行政区,拥有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着助力毕业生稳健就业创业的重大责任。坚持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2024年8月,区政协召开“优化完善支持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在集美就业”对口协商会。在前期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与会委员和特邀专家建言:进一步优化就业支持政策;搭建供需平台,强化岗位信息收集和推送;开展小而精、专而优小型专场招聘活动;落实吸纳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重点企业、中小企业挖掘岗位潜力,拓展优质岗位;促进产学匹配、加强校企合作。协商会成果最后提交给区委、区政府供决策参考。
做好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的工程。今年集美区两会期间,区政协委员林辉、林海军分别提交了《关于探索应届生就业新路径,促进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多赢的建议》《关于校地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本地就业的建议》,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由政府牵头整合链主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协助中小企业组团向高校开展人才定制需求;助力企业建设实训中心”等多条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今年4月18日,集美区正式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聚贤集美”人才计划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集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校企人才、产业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引育留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依据该文件开展的2025年度实习实训基地工作,已有39家企业通过申报被认定为首批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579个实习岗位。目前,集美区创新政校企协作机制,已累计对接300余家企业参与;已建成各类青年人才公寓14处,为毕业3年内来厦求职或实习的大学生提供最长6个月免费住宿;挂牌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驿站”,提供一站式创业就业信息咨询和政务帮代办服务;下一步,集美区将持续创新实践,为青年铺就“就业坦途”,以人才引擎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书写民生与经济的双赢篇章。(记者 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