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多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相关经验做法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借鉴意义。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4月7日至1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秦博勇率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视察团,围绕“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云南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视察团详细了解当地在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关工作情况,力求在高质量协商和高水平建言中更好服务大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云南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聚焦“1﹢10﹢3”重点产业(即“1”是粮食,“10”是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草药、牛羊、生猪、乡村旅游,“3”是烟草、蔗糖、天然橡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024年全省14个重点产业全链条产值突破2.7万亿元,农产品出口增长13.7%,规模居西部省份第1位。”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杰介绍,云南省抓实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做优一产,抓实农产品加工做强二产,抓实冷链物流、“农业﹢旅游”做大三产,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随着视察的深入,委员们看到开在村子里的咖啡小屋里,年轻的店员们正忙得不亦乐乎;极具地方特色的农家公寓,订单爆满;茶山茶林里,茶农正干劲满满;在村寨里营业的傣家乐,村民一年可以增收十几万元……在云南这片乡村土地上,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一边享受咖啡的醇香,一边品味茶的悠韵,云南在两大特色饮品产业的协同发展之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黄玉治表示,云南省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咖啡等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品牌IP,不断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梁晔同样认为,乡村产业发展要充分挖掘并高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强化品牌意识,将乡村特色产品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强的商品,实现产业增值与农民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于本宏在视察中最深切的感受便是“产业旺则乡村兴”。他表示,乡村产业发展要构建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系统,要从“根”上培育特色,充分发挥乡村本土独特的资源优势,不可盲目复制跟风。他进一步解释道,“同样是茶叶产区,有的适合做高端定制茶园,有的可以结合非遗工艺开发茶器文创,关键是把‘土特产’做出不可替代性。”
“乡村产业发展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型业态的融合共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国政协委员戴均良认为。
消费是产业发展的终极驱动力。在全国政协委员韦建刚看来,乡村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好“拿什么来消费”“消费什么”等问题。他建议,要多措并举刺激农村消费,调动农村消费积极性,让农民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文化是乡村消费的“流量密码”,民风民俗与特色消费的融合,能激活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苏莉表示,农业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深入研究农业机械应用与创新,研发小型化、轻便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和作业效率,提升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打牢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
“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阿瓦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走进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白沙坡村民小组,李宪兰佤族织锦非遗工作室里传来美妙的歌声。在这个非遗工坊里,两位残障人士正在灵巧地制作织锦手工制品。通过学习佤族织锦技术,她们实现了就业增收。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田静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非遗赋能乡村发展。她表示,非遗手工业兼具生态、文化、经济三重价值,要将非遗从“文化遗产”转化为“生活资产”,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要让乡村产业兴旺起来,让农民致富增收,让乡村生活更有奔头,让更多乡村老百姓都能过上美好生活!”委员们感叹道。
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扎实稳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以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持续开展民主监督工作,坚持点面结合、久久为功,每年选取一个小切口开展视察调研,深入了解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不断推动民主监督工作落地见效。
“平时垃圾怎么处理?”“生活污水怎么处理?”“村子改厕工作开展得如何?”……每到一个村镇,视察团成员都会仔细地了解相关问题,认真察看村民生活居住环境。
来到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委员们看见路宽地平、干净整洁、花香浓郁、树影婆娑。“为了保证村子道路的干净整洁,我们村民不能乱停车,私家车要统一停在村公共停车场里,也不能乱扔垃圾烟头,村规里设立了相应的处罚规定……”曼拉村的工作人员介绍。
委员们一致表示,十分高兴看到云南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看见可喜成绩的同时委员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有待提升,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晓东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坚持一个方法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一村一策,杜绝“千村一面”现象,不搞“一刀切”,要分区分类明确整治目标任务,保护好乡村特有的人居环境,找到适合自身的技术模式和推进路子。
“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要规划先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整体性、系统性水平。”全国政协委员周国平建议,要合理调整村庄布局,针对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等问题,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原则对城市、乡镇和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分类,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避免模式化、简单化。
在全国政协委员杜志雄看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要注重“软硬兼施”,除了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关注“软提升”,比如医疗、教育等条件的改善。“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一定的劳动付出,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来支付相关劳动报酬、购买工具等费用,这样才能让干净整洁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可持续性。”
“针对偏远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垃圾清运距离远、污水管网铺设难等现实问题,治理成本很高。”全国政协委员高峰表示,要发挥科技的力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农村人居环境领域节能节水降耗,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研发推广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技术产品,降低治理成本。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仅要管现在,更要管长远。视察团表示,要坚持问需于民,从农民的立场出发,摸清农民的需求,坚持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行动自觉,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乡村要善治 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是中国乡村百姓共同的生活向往与追求。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中,许多地方探索出村民说事监督规范、村民诚信指数评价规范等形式多样的制度规范,建设“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团”等基层治理载体,推动乡村治理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积累。
随着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创新、治理平台不断完善,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我们曼远村充分结合生产生活和地方风俗,因地制宜完善村规民约,形成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激活乡村自治组织活力,以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为原则,有效激活乡村治理大效能。”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工作人员介绍道,村子常态化开展入户宣传和“串门式”谈心,将问题化解在源头,塑造共治新机制,从“一家管”迈向“大家管”,把基层的问题更多解决在“家门口”,努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善治乡村。
曼远村的治理模式给视察团留下深刻印象。委员们一致表示,要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乡村治理要坚持党建引领,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乡村建设带头人很重要,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要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推行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反对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
……
视察团一致表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依旧艰巨。要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积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助力共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铺展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文/图 记者 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