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一手“好牌”要打精彩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聚焦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1-1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1月5日至10日,北京进入“两会时间”。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文多次提到“高质量发展”。无论在回顾去年的工作还是布置今年重要任务时,“首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始终是重中之重。

回顾过去的一年,这份开局之年的“首都经济答卷”可圈可点。初步预计,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经济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第一,成绩实属不易。

新的一年开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大背景下,既要推进改革,又要注重发展;既要增速,又要质量;既要顾长远,又要考虑眼前现实,要推动保持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各方面共同努力。而这,也是此次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建言资政的“关键词”“高频词”“热点词”,在全会期间举行的专题座谈会上,13个界别委员以及部分港澳台侨工作顾问,与市长陈吉宁率领的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道现场协商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计。

用足用好“两区”建设政策红利

“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将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提出扩大开放新举措,给北京市改革创新、促进服务贸易不断升级赋予新使命。

可以说,同时拥有“两区”开发政策红利,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含金量非常高。作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北京如何积极释放“两区”政策的叠加优势,成为委员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数据显示,北京“两区”已有17项全国首创性、首批性政策落地及众多体制、制度创新。但在调研中,不少委员发现仍有一些企业对于政策的具体内容不甚了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媒体、政府网站开展广泛宣传。可以考虑在北京市商委、各自贸试验区政务网站上专门开辟‘两区’政策宣传栏,开辟互动式政策解读栏,实时回答企业各种政策咨询,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质企业、高端企业和高端人才入驻园区,生存好、发展好。”权忠光委员提出,要抓住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的有利契机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园区内的“专精特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做强做大。

作为北京市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掌舵者”,白文委员对“两区”政策叠加落地给企业带来的获得感更加真切。

“亦庄投资是一个平台企业,我们打造的36个平台,共吸引了4321家企业,这些企业的业绩在去年形成的产出超过1500亿元,税收过百亿,应该说‘两区’政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园区对企业的孵化支持实践中,白文最大的体会是,“两区”建设一定要在特色园区建设上发力,相关政策能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地关注到园区中的中小企业,让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在特色园区中形成生动实践。

精准和精细也是权忠光委员想说的两个重点词,“要厚植北京精神,不断提高我市的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两区’的软实力。”权忠光认为,要在具体举措上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探索构建“负面清单+正面激励”市场准入模式,引导和鼓励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落户自贸区,探索建立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和自贸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把宜居、宜学、宜业的“两区”环境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除了委员的关注,在助力“两区”建设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北京市委员会也都纷纷行动起来。

其中,民盟北京市委员会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专题调研论证,在充分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两区建设”特别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由试点升级为示范区后,北京市要坚持首善标准,更加注重以全产业链开发为标志的扩大开放体系建设,形成开放发展生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国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从政策角度,充分释放政策叠加红利,就要优化‘两区’集成政策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接轨的自贸区制度框架。把握RCEP、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和申请加入CPTTP、DEPA的契机,对标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研究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出一揽子举措,争取一批开放措施,形成特色鲜明、多极支撑的高水平开放空间格局。”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建议。

在委员们看来,“两区”建设的最大交集是服务贸易。但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还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充分发挥北京地区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和高阶消费潜力蕴含优势,打造服务贸易发展新引擎,同时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金融服务、教育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改革,增强北京对京津冀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无党派人士在建言中提出,要提升传统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拓展特色优势领域服务出口,扩大优质服务进口,推动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

用新经济触发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系统性升级,新经济无疑是带动这场升级的核心动能之一。

董晓莉委员用“亮眼炫目”来总结2021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政策引力、创新动力、资本魅力,三力协同,大放异彩!特别是北京经济越来越新,呈现多年以来未有之新的精彩——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断刷新,新经济发展能力强劲。”

“新经济”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建立在与上一代经济发展范式、商业模式、主导要素和产出价值体系相比较的基础上,是基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持续自我演化、自我迭代的过程。也正因此,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多年,变革、转型从未停止。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大大加速了新经济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场景中的渗透进程,从“在线化”到“云端化”再到“云原生”时代的来临,驱动变革的技术底座持续迭代,新经济的表现形态和发展重心也在不断迁转。

“但无论如何变化,数字经济都应成为北京发展新经济的‘先手棋’。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屈庆超委员表示。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而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市2021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9228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两年平均增长4.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为3500.9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在屈庆超看来,加快把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应当坚持做规划与抓项目相结合、打基础与管长远相结合、增活力与强监管相结合。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增强要素吸附效应;持续强化政府和市场协同,促进要素创新链接;树立系统观念,构建具有未来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齐向东委员认为,北京是我国数字经济的创新源头、开放源头,为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应首先突破关键基础性技术,“补足短板”和“筑牢长板”,掌握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建议重点突破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瓶颈,夯实数字经济根基,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抓在手。同时,继续强化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优势,并把创新成果投入到智慧医疗、科技金融、智慧物流等重点服务业领域,促进新兴产业增长。”

他还提到了突出网络安全产业在北京高精尖产业集群中重要地位的问题。“网络安全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数字经济的底板,应把网络安全列为北京高精尖产业集群之首,从‘落实监管、强化责任、明确投入’三方面入手,切实保护好重要系统的网络安全。”

郭为民委员对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表示,如何促进电商平台有序健康发展是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而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与平台经济高科技特点相匹配的监管能力非常重要。

“建议把握关键机遇期,在规范电商平台的同时,建立针对平台经济发展的数据采集,分析,存储,监管平台。利用数字基础设施赋能、政策支持和保护,多措并举助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线上线下服务业整合协同打造北京现代服务业新品牌。”郭为民表示。

王臻委员着重提到了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必要性。他表示,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有序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是信息社会下构建首都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应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创新开展科技大数据交易,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此外,还应积极打造大数据交易新场景示范,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国际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北京金融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已初步形成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格局。特别是北交所的出世,为北京高精尖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下一步,北京如何用好金融资本新赛道,引领北京新型经济增长,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董晓莉建议加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数量,进一步创新引导基金发展模式,在创新中提升金融供给能力,提高收益质量。深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的力度,加快推进“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出的速度。同时,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引力,加快“五子联动”步伐和紧抓“两区”建设机遇,合纵连横推进首都经济发展的新高度。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首都经济要创新高质发展,就要把高端要素和科创成果转化不断向‘两区’承载地聚集;就要抢先发力北京证券交易所等资本新赛道,不断增强首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就要推动两区建设速度,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未来,增强首都经济特色,促进新经济高速发展。”董晓莉表示。

紧扣“消费”带动发展

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成为首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城市之一,8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按下“加速键”。

“推动商圈特色化、融合化、智慧化建设,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统筹兼顾商圈建设、改造的商业和社会双重功能,引导旅游、文化配套建设,促进支持政策与规划实施效果挂钩。”罗瀛委员认为,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需满足多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探索推动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放宽准入条件,以改革创新增加服务消费有效供给,满足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谈到消费需求,手里曾经攥着“北冰洋”“百年义利”等老字号民族品牌的苏志民委员并不陌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苏志民关注的还是在全球消费品牌集聚上下功夫,提高北京的消费国际化水平,让消费者在北京就能“购遍全球”。

“加快推进商圈改造,着力培育一批以全球高端品牌集聚为特征的世界级商圈,夯实国际消费品牌集聚的载体基础,提高北京对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能力。”但同时作为老字号品牌的运营者,苏志民呼吁,还要在本土民族品牌传承创新上下功夫,提高北京的国际化消费水平,让更多本土民族品牌登上国际消费舞台,努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消费品牌供给体系,成为全球消费潮流的引领者。

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抓手。尽管今年首都消费规模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但委员们认为当前消费增长潜力释放还可以更加充分。从推动首都消费市场提质扩容角度,马一德委员建议,要超前布局“智能+”消费生态,为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和倡导科技领军企业聚焦消费热点领域,培育一批未来场景实验室,深度挖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开展技术预测、研发和扩散,加速VR/AR产品芯片等虚拟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迭代与产业化。”马一德提出,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集群周边地区,试点开展未来场景实验,加快推动技术从知识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溢出,提升消费产品附加值,“比如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赋能银发经济,研发老年人易用、爱用、耐用的康养智能穿戴设备,就可以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提升消费满意度。”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黄秀虹委员,“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更要加大线上线下对服务类产品、高品质商品的引导和布局,通过对线下商业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消费者塑造全新的‘服务+体验+品牌文化展示’的商业场景,实现消费者购物、体验、参观、学习的需求。”

新的消费增长点,离不开消费新业态的打造。张凌云委员以“文化+数字”新业态为例,更为具体地分析认为,应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数字文化供给精品化,通过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体验更优质的数字文化新业态,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以优质的文化产品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机遇,以数字经济增长引领首都消费升级。

既然技术能高效服务于消费,从抢占元宇宙及相关产业发展先机的视角,孙陶然委员相信“元宇宙”概念必将为北京加速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新活力,也将推动北京在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走在全国甚至世界前列。

“要加快研究产业布局,提出北京支持、鼓励、引导元宇宙发展的蓝图和实施方案,这样有利于在产业发展之初就明确总体方向和路径,整体推进科技研发、产业模式、管理机制等各维度统筹规划、同步建设,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孙陶然认为,作为新兴产业形态,元宇宙及相关产业从概念定义到标准规则再到法律法规,都还是空白的,具有新兴产业不成熟、不稳定的特征,也存在技术安全、数据安全、交易安全等潜在风险,更需要政府进行科学监管,既要鼓励其加快发展,也要避免其野蛮生长,避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使元宇宙真正成为驱动首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2年的步伐已经开启,这“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高质量发展仍将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可以想见,围绕2022年北京市政府明确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九大重点工作,围绕持续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北京市政协以及委员们还将持续不断地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

文/记者 包松娅 吕巍 图/记者 田福良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