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教育从来是面向未来

2019-04-1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把学前教育当做真正的教育来抓,实现幼有所育,是当前中国社会有着一定代表性人群的关切并引发有不小的焦虑。焦虑何来?

梅国平委员一语道破:教育从来是面向未来的。这和4月12日全国政协“加强幼教师资培养”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一个观点高度相似:“对学前幼儿每投入1元钱,未来他(她)对社会和个人的回报可达17倍。”教育因其对个体和社会的未知改造而牵动人心。

为此,全国政协选择“加强幼教师资培养”进行协商议政,恰恰从学前教育当中最为重要但薄弱的幼教环节破题,会前调研也如教师备课一般不断找寻问题的基本面:2013年至2018年,在园幼儿从3894.7万人增至4656.4万人,按照教师与幼儿1:15的比例测算,目前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缺口52万人。这正应和了梅国平委员对“中国学前教育当前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现状判断。

“站在现实的鸡蛋上,与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学前教育存在着缺人、缺钱、缺学位、缺质量的现实窘境。”继续循着梅国平委员的逻辑视角去看,“站在历史的鸡蛋上,曾经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并没有将学前教育当做教育来抓,只是以家庭赡养为主,把孩子拉扯大。就算在计划经济年代,单位开办幼儿园的目的,也更多从增加职工福利出发。”

“因此,未来必须站在第三个鸡蛋上,就是站在未来的鸡蛋上去看待学前教育。”梅国平的这个观点令人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由此推论,处在民族发展未来依托最前端的,正是幼儿教师。

值得正视的是,幼儿教师因其身处地区、城乡、园际间的差别,群体呈现出的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双周协商座谈会现场不断被委员列举———

“幼儿教师培养当中,过分强调唱歌跳舞等艺体技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焱委员一直在纠正一个误区,“女性幼儿教师在带操时,不要想着做得优美,要想到还有男孩子……”

“对幼儿教师教学规范的制定也很重要,要让教师们明确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除了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纠偏,还有体制、幼教待遇等现象被摆上桌面,背后的问题也随之打开———

“我看到的现象,一些民办幼儿园按照最低标准给老师缴纳社保,有的干脆不缴纳,这对民办教师的稳定很不利。”“培训过程中,来自民办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很少……”“临时聘任老师的工资收入只有在岗的三分之一……”

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人工智能时代已扑面而来,人类去向何方尚属未知。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推断,引发与会者开始了一次想象探索:现在入园的孩子到21世纪中叶时正值当年,今天在他们的情感和智力建立过程中打下了什么样的“打底儿”,关系到未来具备怎样的素质,甚至关系未来我国各领域人才的竞争力。由此去看,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学前教育的中国,如何培养壮大一支源源不断的幼师队伍,从未来视角去认知当下,更为清晰。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