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政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东:为了“一小时都市圈”的美好明天
深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

2018-07-2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本报讯(记者 林仪 揭春雁)今年9月,期盼已久的广深港高铁即将上线,与之隔海相望的港珠澳大桥也将全线开通。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都市圈”的未来场景已经步步走近,一个经济新引擎正在蓄势待发。

如何把握好这个关系广东省全局建设的新机遇?今年广东省两会上,政协委员对此表现出空前的关注。据省政协提案委统计,今年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案共61件,主要涉及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机制、融合发展机制,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区域内经济、教育、人才和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

广东省政协据此综合梳理形成的关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提案,作为今年的重点提案由省长马兴瑞领衔督办。

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是较早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学者。2015年,他提交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新常态》提案。今年,他又提交了《关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的提案》,从搭建大湾区范围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层面建立协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来自香港的省政协委员陈丹丹也较早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她提交的11件提案均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从不同层面提出建议。既有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发展跨境电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谋划,也有促进人才流动、发展养老产业等实招。在她看来,缺乏认同感是较为迫切的问题。她建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宣传,在粤港澳三地政府、企业、民众等各个层面,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是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形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自觉。

卜绍基等5位省政协委员联合提交的《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提案》表达了相似观点,他们建议成立专门机构和长效机制,发挥民间团体与互联网优势,创新交流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广东省文化厅对委员建议高度重视,采纳了提案建议。


本报讯(记者 宋啸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比邻港澳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敢于创新,对标香港,发挥自身水准,立足市场优势,发挥产业灵感作用,立足科技创新优势,切实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将深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在近日召开的市政协常委会议上表示。

一年多来,深圳市政协围绕“深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课题,组织各级委员和专家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座谈,委员们从体制机制、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国际合作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如何激发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广东省政协委员曾少强认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应充分发挥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争取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落实前海金融创新优惠政策,开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技政策创新试点工作。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是连接内地与海外的重要投资管道,深圳利用前海自贸区开展金融开放创新,跨境金融特色明显,而澳门银行体系具有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深圳市政协委员郭万达认为,“加强深港澳金融合作,有利于打破粤港澳金融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区域金融资源集聚,促进湾区金融一体化发展,拓宽湾区金融业发展腹地,打造与纽约、伦敦相比肩的全球性金融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及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为此,深圳市政协委员张晓春建议,强化深圳机场湾区核心区位优势,打造链接全球创新城市的国际航空枢纽;打通东、中、西三大方向对外交通战略通道,以“分线运输”策略开拓大湾区广州、深圳双铁路枢纽新格局;构建广深双中心、辐射港澳的大湾区城际轨道网,形成轨道上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香港提供历史性机遇,为香港的青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也使得香港年轻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大湾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来自香港的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常委金孝贤建议,为香港初创企业提供孵化器空间,促进两地年轻人之间的交流。

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金钥匙”。深圳市政协常委游忠惠为此建议,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世界人才盛会,利用前海自贸区特殊政策,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特区高地。深圳市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陈十一则认为,“深圳必须进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立足大湾区建设,布局一流大学建设,培养自己的有生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