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部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博资源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进一步发挥文博事业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通过考察调研、提案建议、协商议事等多种方式,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四川各级政协:讲好古蜀文明故事 护好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三星堆博物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坐落于德阳广汉市鸭子河边的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至2022年为止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而相隔近40公里,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金沙遗址,则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它们共同为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
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好地凝聚共识,是全省三级政协委员共同关注的焦点。
几年来,德阳市政协、德阳广汉市政协围绕推进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这一课题,持续开展专题协商、专门监督、专项调研,在新馆建设、文物修复以及文物保护、管理、文创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出建议百余条。2023年7月,新三星堆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这座宛如“三星伴月”的建筑不仅展示了更多更新的考古成果,还采用裸眼3D、沉浸式考古场景等技术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3.3亿元。今年前10个月,已累计接待500万人次以上,门票收入、文创收入再创新高。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德阳市政协全会上,田亮、吴维羲等委员分别就进一步提升三星堆博物馆服务水平、以三星堆为引领推动德阳全域旅游发展、加强“三星堆”文化输出等方面提交提案10余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办理。
金沙遗址对于成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遗址内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几年来,成都市政协多次组织在蓉港澳台侨大学生、港澳台青年前往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参观活动,通过国风剧本杀、文物讲解等方式体验古蜀文明,进一步增强在蓉港澳台侨青年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11月12日上午,青羊区政协在金沙遗址所在地——金沙街道举行的“主席接待委员日”活动现场,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和区政协委员围绕“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区发展与居民日常生活”主题,就如何协调推进环境提升、社区共建、文化普及与活态传承等议题建言献策。委员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加强对文化遗产IP的保护和利用;打造文化共享空间,利用数字传播激活文化遗产当代价值;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共建,让孩子们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守护者等多条建议,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贡献了政协智慧和力量。
记者还了解到,在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川省政协、成都市政协、德阳市政协、青羊区政协、广汉市政协的持续助力下,相关部门正全力推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工作,同时还同步推进遗址保护活化与国际传播,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记者 韩冬)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长城两边是故乡 中华民族一家亲
“站在中国大地上,向北,无论从哪里出发,几乎都能与长城遇见……”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挖掘和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协商会上,一部15分钟的长城宣传片,将大家带进了以长城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讨论中。
内蒙古是我国长城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境内调查认定的长城遗存总长约7570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1/3,具有里程长、种类全、跨越时代多的特点,见证了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工作主线,挖掘和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是重大任务,如何把二者贯通起来学习研究,结合起来贯彻落实,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宏大课题。”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高志明阐明了协商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打开了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同志的话匣子。
“探索打造旅游促‘三交’的精品线路和青少年研学基地,讲好内蒙古的长城、黄河故事,推动‘四个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高占胜说。
自治区政协常委、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索英俊也从以文旅产业发展促进长城保护的角度提出建议:“通过科学制定旅游规划、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挖掘更多旅游资源、拓展媒体宣传渠道,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挖掘和弘扬长城文化价值,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调研协商中,共识进一步凝聚。
“下一步要将赤峰市长城遗址保护与做好红山文化、新石器文化、夏家店文化的发掘保护同步推进,在寻根溯源中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自治区政协委员、赤峰市委统战部部长王生才说。
自治区政协委员、乌兰察布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永丽建议,在重点段落遗址公园、博物馆创新展陈设计,生动再现“茶马互市”“昭君出塞”等历史场景,讲好“长城两边是故乡”的共同体故事。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表示要将长城文化、长城精神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完善具有自治区特色和较强传播力的长城历史文化价值体系。
针对长城保护法规欠缺问题,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说,“‘十五五’期间将修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争取颁布《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条例》,指导各盟市制定区域性保护规划,形成‘总规—区域规’层级化保护框架。”
长城,是镌刻于中华大地上的民族融合史诗,协商会上,大家达成共识,要进一步推动千年长城化作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丰碑,激励各族儿女携手奋进,共同讲好中国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故事。(高海燕)
沈阳市政协:让民族文化百花馨香沁人心
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沈阳,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文化名城。56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沈阳故宫、锡伯家庙等承载交融记忆的文博瑰宝。2025年年初,沈阳市政协将“挖掘沈阳民族历史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专题协商会议题列入年度协商计划,通过深入调研、专题协商,助推“民族一家亲”理念与城市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设施建设深度融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人心。
今年3月至7月,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组成4个课题组,开展“实地﹢线上”多种形式的走访调研。从巴尔虎山民族文化景区到西塔朝鲜族风情街,从西关清真美食街到四家子乡蒙古族小学,调研组摸清了沈阳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现状,掌握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尚存短板、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相对滞后、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成果不够多、民族文化政策创新力度还需加强等实际情况,委员和专家们结合自身所长,深入思考完善路径。
7月下旬,一场专题协商会在沈阳市政协机关如期举行。会上,委员们将思考后的建议和盘托出,与到会的市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谋发展良策。
目前,沈阳故宫、锡伯族家庙已挂牌“民族交融教育基地”,年接待学生研学超5万人次,但仍存在文博场馆资源有限、分布不均衡,学校与文博机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合作渠道比较单一等问题。李江涛委员建议,整合文博场馆、理论研究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资源,构建“三位一体”资源整合体系;鼓励文博场馆开设“场馆课程”,支持学校系统性开展实地研学。
柳青峰委员提出,通过“空间重构﹢主题串联”整合资源,深化文旅融合体验;制定《沈阳市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跟踪社会效益,年度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开发白皮书》。
庞挺委员建议,依托满族颁金节、锡伯族西迁节、朝鲜族泡菜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创作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提升沈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孙云鹏委员则从政策保障层面,提出设立专项基金,完善保障体系;提高民族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通过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实现各民族在居住空间上的深度融合等建议。
会后,一份调研协商报告由市政协报送市委、市政府,提出15条具体建议。市政府领导批示认为报告中的建议很有借鉴意义,要求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充分吸纳。
委员们履职的热情持续高涨。不久前,市政协民宗委又组织委员赴辽宁省博物馆参观“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对委员们来说,这次参观既是学习也是调研。大家纷纷表示,要自觉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进一步优化资源、形成合力,继续讲好沈阳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记者 王金晶)
海南省政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浸润心田
2024年9月30日,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开始试运行,至今已接待市民游客近34万人次。通过“黎华锦簇—黎锦技艺保护成就展”等活动,多层面、多角度讲述海南少数民族非遗故事。
2024年11月22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三亚举行,这既是民族体育的盛会,又是彰显民族大团结的运动会。
2024年12月7日至8日,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五指山校区举行。
近年来,海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南省政协委员也为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民族一家亲积极建言,贡献智慧力量。
省政协委员罗金荣认为,海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景,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建议通过构建文化场景、教育场景、体育场景等集中且具有影响力的场景区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海南五指山市是海南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辖区内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省民族博物馆、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黎峒文化园等教育阵地集群。省政协委员陈有强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是海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正确中华民族史观的时代要求,也是海南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需求。
海南是我国传统侨乡,侨务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策划举办“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海南南洋文化节”“寻根之旅·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等活动,在广泛团结凝聚海外侨胞、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省政协委员苏燕呼吁,加强与海外华文学校合作,开展远程教学项目,让华裔新生代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加大力度组织开展好“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文化交流,增进他们对祖(籍)国和家乡的了解和感情。
据悉,海南的文化场所、体育场馆、景点景区将立足海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底蕴,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沉浸式文化体育旅游场景。通过加强景点景区的文化传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人心,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 陈启杰)
厦门同安区政协:守住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同安区名人故居、文博场所多以静态展示为主,互动性与体验性不足,建议加强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既要对苏颂故居芦山堂、朱文公祠文公书院等场馆进行精细化保护,也要提炼文化内核构建具有同安辨识度的闽南文化精神标识体系。”
……
日前,厦门市同安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区政协委员围绕“以历史名人文化为翼,助力文旅产业腾飞”建言献策。
名人故居、文物古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千年古城同安是闽南文化发源地、闽学文化源头,有着“宰相故里”“提督摇篮”等美誉,现存的名人故居、文物古迹数量占据厦门“半壁江山”。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传承,一直是同安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更好地推进工作,今年3月,同安区专门成立了“古城片区工作指挥部”。
坚持与党委同频共振,年初,区政协将“以历史名人文化为翼,助力文旅产业腾飞”确定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之后,区政协组织委员成立了课题组,走访区文旅部门、多处名人故居和古迹,与专家学者座谈,并于10月赴“文博大省”山西省调研、了解先进经验,为协商会的召开做了充足准备。
“今年区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建设水师提督文化园》的提案,很高兴看到部分建议已落地,同安历史陈列馆专门开辟水师提督展区,后田社区滨海浪漫线以提督摇篮为主题打造了23块水师提督名人文化宣传板。”协商会上,区政协常委陈耀忠分享说,很多水师提督后人分布在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打造水师提督文化园具有很好的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建议进一步开发主题研学、海防文化体验线路,将其打造成海峡两岸交流的纽带。
“建议在陈化成纪念馆、苏颂故居等核心节点,引入数字技术,全景复原吴淞口保卫战场景、演示水运仪象台原理;优化主题旅游线路,加入实景话剧、手工体验;常态化开展街头微演艺,结合节气举办晚会、爱国音乐会。”“将厚重的名人历史,通过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漫画、文创表情包等形式进行‘软性’解读,可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对于如何“活化”文物和名人文化资源,区政协委员邵真、余雪燕也分别提出“金点子”。
“当前,厦门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文化保护传承的‘同安样板’,守住厦门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同安区政协主席洪国平介绍说,近年来,区政协先后就“400多年古迹文笔塔”保护、老城文化提升、加强同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议题召开专题协商会,集众智献良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区政协将持续以提案、调研、视察、协商等形式履职,为推动同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闽南文化自信贡献政协力量。(记者 照宁)
江苏淮安市政协:以文博之光涵养青少年担当
暖黄的灯光如绢帛般漫过淮安政协文史馆的老照片墙,当《新四军军歌》激昂奏响,淮安市政协文史专家朱维明声情并茂地讲述新四军在淮安的烽火岁月。数十名青少年凝神倾听,踊跃提问,眼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这场“红色音乐说党史”活动,正是淮安市政协以文博为纽带,深耕青少年历史教育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淮安市政协立足“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的深厚底蕴,依托专题协商、大会发言、提案建议等多种履职方式,系统激活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等文博资源,推动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绽放。
围绕“红色教育与校园教学衔接”等议题深入调研,市政协提交相关提案,推动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周恩来纪念馆与全市63所中小学签订共建协议。依托政协协商平台,共同研发“初心传承”研学课程,推动红色教育从“参观式”向“沉浸式”转变。去年以来,累计吸引6万余名青少年参与研学,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成为新一代淮安少年的精神坐标。
淮安博物馆则致力于推动千年文明与青春活力的交融碰撞。市政协通过实地考察与座谈协商,持续推动场馆升级“青少年友好型”展陈。在市政协提案的积极推动下,馆内打造了“青莲岗文化探秘工坊”,孩子们可以用陶泥复刻6000年前的纹饰密码;“非遗﹢文博”系列活动中,淮剧脸谱绘制、古籍修复等体验项目,让青少年在手作中感悟匠心传承。全年累计开展“文物小讲师”“非遗体验营”等活动350余场,吸引2.2万余名青少年在触摸地方文脉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国漕运博物馆聚焦运河文明所蕴含的融合力量。市政协紧扣漕运文化“促进南北交融、凝聚民族合力”的核心价值,组织委员深入调研,推动建成“漕运文明数字云平台”,运用5G与全息投影技术重现400余件文物背后的漕运盛景。推出“小小漕运官”沉浸式体验项目,青少年身着传统服饰,模拟漕粮押运、关税征收等流程,体悟古代各民族借助运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淮安政协文史馆持续擦亮“红色音乐说党史”品牌,不断深化青少年红色教育。市政协整合文史资源,设立“青少年研学角”,设置红色歌曲传唱、革命故事分享等互动环节,并邀请文史学者现场授课。通过协商议事机制,推动文史馆与全市20余所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将红色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全年开展专题活动26场,覆盖青少年7100余人次,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体验中薪火相传。
“守护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民族未来。”淮安市政协主席戚寿余表示,市政协将继续发挥协商民主优势,推动文博资源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赓续不断、传统文化浸润心田、民族记忆代代相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王成虎 吴鹏 记者 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