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共同关注·产业发展丨多维度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2025-11-1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山西运城市政协:以文化品牌建设驱动区域发展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关公文化以其“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涵,成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精神财富。今年年初,山西省运城市政协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做强做优关公文化品牌,推动全面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的建议》,开启了一场以文化品牌建设驱动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

运城市作为关公故里,拥有无可争议的文化专属性。市政协认为,“关公故里”这张名片具有专属性、排他性,是运城最宝贵的文化品牌,赋予运城独特的文化优势。

市委书记储祥好领衔督办,市委宣传部牵头制订《关于全力打造关公文化品牌,助推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关公文化“五大体系”(即保护传承体系、研究阐释体系、宣传普及体系、文商融合体系、传播交流体系),并规划了“十大具体任务”,包括冲刺关公故里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推动“关圣文化史迹”申遗等。

关公文化的研究深度,决定着品牌建设的高度。市政协认为,关公是同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关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借鉴山东省济宁市孔子文化研究院建设经验,推动关公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发扬光大。

今年7月,市政协主席陈杰带队调研期间,建议运城市为解州关帝祖庙、常平关帝家庙颁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诚信教育基地”牌匾,强化关公精神的弘扬传承。同时,加强运城关公文化研究院建设,设立面向海内外的关公文化资料库、数据库,将运城打造成为全球关公文化研究高地和交流中心。

关公文化旅游节是展示运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调研组通过对标孔子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成功经验提出,要不断提升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影响力的具体路径。充分挖掘利用关公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通过不懈努力推动关公文化旅游节升级,打造在全球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化节。

“关圣文化史迹”申遗是关公文化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调研组发现,当前影响申遗进度的主要问题是申遗必备条件——申遗机构组织尚未成立。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协建议运城市率先成立申遗领导组,带动其他地市加快成立,尽快成立申遗联盟。

从擦亮文化名片到深化研究传播,从提升节庆影响力到加速申遗进程,市政协建议做强做优关公文化品牌建设,将宏伟蓝图细化为具体行动。在调研督办座谈会上,陈杰表示,相信在“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下,关公文化必会从历史走向现代,从运城走向世界,为全面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注入强大的文化动能。(记者 王泳 通讯员 邢智轩)

 

河南邓州市政协:既要“种得好” 更要“卖得俏”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河南省邓州市如何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日,在前期深入调研基础上,邓州市政协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

“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邓州每年可获6亿立方米丹江水,土好、水好、气候好的天然条件,为绿色农产品种植提供了核心保障,要由龙头企业带动,联合合作社、家庭农场,把邓州农产品品牌打出去。”市政协委员、荣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党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生态农业前期投入较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设备购置等,一些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资金压力。”市农投公司农艺师陈宁的发言直指绿色农业发展“痛点”。对此,刘建党给出两条建议:推广“生态保单﹢信贷”联动模式,以绿色有机认证证书或订单合同为质押,对生态农业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下浮10%的优惠政策;统筹利用南水北调生态补偿资金,对水源地范围内的生态种植企业,给予每亩150元的生态补偿。

强化品牌建设是提升绿色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邓州“渠首红”红薯先后获得“绿色食品、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认证”,依托电商平台卖往全国,成功带动5000人就业,红薯播种面积达4.5万亩。市政协委员、大志农业负责人王纳建议,加大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

与会委员一致认为,邓州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是资源优势、企业实践与政策扶持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唯有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以技术为根基、以政策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才能推动绿色农产品既“种得好”,更“卖得俏”,实现县域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有机、生态之路。”市政协副主席段红琴说。(陈明丽 记者 王有强)

 

江苏宿迁宿城区政协:打通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

“积极对接落户项目,构建全流程、‘保姆式’帮办服务制度。”“建设人才公寓、提供住房补贴,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生态。”……近日,在一场以“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政企协商会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企业家委员们纷纷建言,围绕全区营商环境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出良策、谋实招。

近年来,宿城区委、区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区政协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列入履职“高频词”“关键词”,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献计出力,助力不断擦亮“宿办速诚”服务品牌。

区政协成立了以分管副主席为组长的课题组,组织相关委员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走访和协商座谈,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建议,最终形成4篇调研报告,得到党政领导的批示转办。作为调研组的一员,区政协经科委主任牛绍静利用一周时间,先后走访了10多家企业,与企业家、群众面对面沟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最有发言权。我们要进一步凝心聚力、履职尽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牛绍静深有感触。

如何进一步优化全区营商环境?参与调研活动或协商座谈的委员们纷纷开出“良方”。“部分惠企政策申报流程复杂、信息获取渠道分散,中小微企业难以充分享受红利。”针对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区政协委员臧哲波认为,要简化申报材料,扩大免申报项目,不断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在区政协常委张坤看来,要不断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扩大“不见面审批”覆盖范围,还要建立“容缺受理﹢信用承诺”机制,对非关键材料允许“先批后补”,提升审批的灵活性。

目前,区政协反馈的20余条意见建议被区直部门采纳,助力推出“综窗职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集成直达”“免申即享”等惠企政策精准落地。今年以来,全区服务专窗累计办理“一件事”8.8万余件,“宿企通”惠企服务平台已为149家企业196个项目兑现奖补资金1861.5万元。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促进了政企间的沟通与合作,为持续优化宿城营商环境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此次政企协商会议虽然告一段落,但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区政协主席施勇表示,要主动调研思考,持续为营商环境把脉问诊,不断将政协委员们的“金点子”变成优化营商环境的“金钥匙”,助力推进“硬举措”落地落实、“软环境”优化提升。(通讯员 张翼 记者 江迪)

 

成都青羊区政协:发挥“链主”优势助力“立园满园”

2024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正式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旨在让“成都园区”成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要支撑。

“‘立园’如何立得好、立得稳?‘满园’如何高质量、高水平?”今年年初,在成都市青羊区政协八届五次会议联组会上,青羊区委书记何勋与来自经济、工商联、科协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界的委员们协商讨论时,抛出了这一课题。

会后,区政协迅速响应,将“坚持‘立园满园’,奋力推进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之一。精心组织区政协委员、政协智库专家进行专题研讨,深入园区走访调研,广泛开展座谈交流,努力把园区建设的现状摸清、把产业发展的问题找准找全、把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提实。

“2024年,青羊经开区实现航空产业营收近750亿元,约占全市航空产业规模的二分之一、全省航空产业规模的三分之一,并且连续两年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综合评价中获评优秀省级开发区,成绩斐然。”“以132厂、611所为主支撑,以国创中心为总牵引,大力培育以航空航天为主导、‘一主多元、主辅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见成效。”……通过调研,委员们看到了青羊园区建设的澎湃活力,也了解到成绩背后面临着的更为艰巨的发展挑战。

“对标先进园区,我们从土地资源禀赋、经济质效、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等四个维度,还存在深入挖掘自身存在的产业韧性不强、校地链接不紧等发展之困。”会上,委员们坦诚直言。

付天力委员建议,要以“立园满园”行动为契机,通过强化产业专项研究,深度剖析航空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指导;建立小微企业发展潜力台账,关注小微企业成长,挖掘潜在发展力量;优化产业政策制定和评估体系,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航空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针对区域协同发展,凌虹委员提出,要充分利用青羊在航空器总体设计研发生产方面的独有优势,加强区域协同与合作,通过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共同打造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提升区域航空产业整体竞争力。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发挥‘链主’优势,深化军民协同推动产业突破。”韩周安委员建议,基于可解密脱敏军工技术成果,开展技术识别、市场校准、路径设计等民用转化,构筑起军工资源外溢、民营企业借力的发展格局。韩周安的发言得到了陈小云委员的高度认同,陈小云还建议,可以借鉴“圈链思维”,针对航空、集成电路等细分赛道,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建立向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的制度,定期发布场景清单,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首次商业化落地机会。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已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布局的战略性新兴赛道。郭菲委员提出,青羊区要借助无人飞行器研制单位的总体布局能力,以区内航空产业链条的全面构筑为助力,实现“低空经济”的立园满园。在具体落实上,以场景为抓手,统筹推进飞行器研制、技术生态营造、运营管控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参会的区政府领导表示,将以加快建设世界级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总体目标,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航空航天新质生产力示范区,力争到2029年,航空航天产业创新策源和先进制造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坚持‘立园满园’、奋力推进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区委立足青羊资源禀赋与优势特长,总揽全局、统筹谋划作出的重大工作安排。”认真聆听各方发言后,区政协主席陈赋深有感触地说,区政协将主动对标“立园满园”“进解优促”“三服务三提升”等行动要求,进一步引导委员深化调研协商,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视角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面临的问题;精准建言献策,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推动青羊区航空产业在“立园满园”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张洪)

 

武汉汉南区政协:精准“把脉”推动“车谷造”汽车行稳致远

近日,采埃孚汽车系统武汉新工厂在武汉市汉南经济开发区正式投产。自2011年以来,采埃孚在汉南经济开发区连续“补仓”投资14载。此次采埃孚新工厂的投产,将为武汉进一步延伸、补强、优化汽车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新动能。

作为因汽车而建、因汽车而兴的国家级开发区,汉南经济开发区历经30余年发展,已汇聚10家整车企业、14座整车工厂和超1400家零部件企业,正从“中国车谷”向“世界车谷”加速迈进。当前,经开区承担了“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试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以及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创新任务。

在这一进程中,汉南区政协始终与党委、政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积极助推湖北打造创新发展高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近年来,区政协聚焦“双谷联动”、产业链优化、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等重点议题,通过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广泛凝聚各界共识,共同构建“九省通衢”的汽车产业生态。同时,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和高校校友的桥梁作用,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建设汽车产业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吸引更多智慧与资源汇聚车谷、服务车谷。

在履职实践中,区政协坚持深入调研,为产业发展精准“把脉”。2025年上半年,组织委员和专家围绕“武汉市‘十五五’期间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转型提质向新 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新引擎》调研报告及相关政策建议。调研报告突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为党委、政府编制“十五五”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区政协还积极投身产业推广一线,通过参与招商引资、产品推介等活动,推动产业融合传播,讲好“湖北车”故事。2024年,创新参与“楚天好茶 东风万里”活动,推动好车与好茶跨界联动,助力湖北品牌拓展市场;2025年,继续参与“东风万里神州行”——“车谷造”品牌推介,带动东风汽车销量增长。

区政协主席徐安表示,站在“中国车谷”向“世界车谷”迈进的关键阶段,区政协将继续深化“四个凝聚”实践,以更高站位履职尽责,更实举措提升协商效能,更大作为展现政协担当,助力“车谷造”汽车行稳致远、加速“出海”,为武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通讯员 夏娟 郭玲 记者 毛丽萍)

 

安徽安庆宿松县政协:依托优势资源 打造船舶特色产业小镇

“县政协将船舶小镇建设作为重点提案,既是立足宿松资源禀赋的精准选题,也是为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科学建言,很有参考价值……”日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政协召开“依托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着力打造船舶特色产业小镇”专题资政会暨县委书记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县委书记廖强出席会议并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读、吸纳政协调研成果,做好转化工作。

船舶产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宿松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依托63公里的黄金长江岸线与港口资源,盘活临江产业园存量资产,全面推进船舶小镇建设。

今年年初,县政协报县委批准将“打造船舶特色产业小镇”列为2025年度重点协商议题,旨在为宿松船舶制造提供决策参考。县政协副主席斯东林介绍,调研组实地走访了中兴船舶等企业,深入江苏南通、湖北武穴等地学习,并组织交流座谈,广泛听取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企业家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建议,为开好会议打下坚实基础。

会上,委员们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和调研思考,从不同视角提出意见建议。

“宿松拥有安庆港宿松港区公用码头、三江货运码头、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可为各型船舶的制造、下水测试、维修等提供坚实保障。”李正红委员建议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主导产业方向,专注于绿色内河船舶、船舶配套集群、无人艇、船舶维修与拆解。

“新能源船舶和无人艇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包括动力系统、导航通信、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环节。目前宿松在船舶配套产业方面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配套企业,关键设备和系统大多需要从外地采购。”吴志伟委员建议,要加强企业引育与产业链构建,依托中兴船舶、龙澜科技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环节企业。

针对委员们的发言,县发展改革委、科工局、交运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回应委员关切,表示将加快县域产业规划编制进度,构建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圈,构建皖鄂跨省水运通道,降低船舶产业及周边地区的跨省物流成本……

“要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部署等重大战略来思考和谋划政协履职重点。”会议由县政协主席聂立新主持。他表示,将持续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找准政协履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与县委、县政府同频共振。(段琳)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