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既是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新征程上,面对农村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现实难题和数字技术向农业农村加速渗透的发展机遇,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近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围绕“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补齐城乡金融高质量发展短板”组织调研组赴山东省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枣庄、临沂、日照、青岛等地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及产业园区开展实地调研,与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基层金融从业人员及农户面对面交流,并同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详细了解山东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邓小刚担任调研组组长。他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聚焦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关键环节,切实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金融赋能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枣庄市是我国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车行至枣庄市峄城区,路边的石榴树渐次浓密。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峄城区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时曾指出,“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当调研组走进位于冠世榴园腹地的枣庄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时,清风裹着石榴的清甜扑面而来:温室玻璃连栋大棚在阳光下泛着光,石榴树枝叶舒展,青红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随手拨开叶片,物联网传感器正默默监测着土壤湿度,而工作人员的手机上,园区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实时呈现——这是融合了前沿的物联网与AI技术的智慧种植综合管理系统。
智慧种植,是枣庄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的特色优势,也是园区成功获批农发行贷款支持的重要原因。
“从提交申请到贷款审批,仅用29天!”园区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为支持产业园智慧种植项目建设,农发行启动总行、省行、市行、支行四级联动,快速审批2亿元项目贷款,目前已发放1.2亿元,让数字农业的蓝图加速变为现实。
“大家看!这些都是石榴变的宝贝!”工作人员端出的展品让调研组眼前一亮:刚烙好的石榴杂粮煎饼冒着热气;透明玻璃杯里,石榴草本茶花瓣舒展;还有浓稠的石榴花蜂蜜、清亮的石榴果酒……这些产品,都是示范园探索农业绿色、智慧、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结晶。
这样的产业图景,让调研组深受触动。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感慨道,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既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也能破解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发展方式转型迫切等关键问题,对推进“十五五”时期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山东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为破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基础金融服务下沉等方面探索了新路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东省枣庄市委会主委王凌认为,应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围绕农业产业链、新市民、农村集体经济等场景开发普惠性产品,实现商业可持续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金融“活水”的滋养,助力了峄城区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的石榴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该区域已培育15家深加工龙头企业,石榴饮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仅枣庄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这一项目,完全建成后还将通过“供销合作社﹢石榴种植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个村庄2000多人就业。
产品惠民
拓宽特色惠农金融路径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要不断扩大金融惠民利民的获得感、实惠度。
“牛身上挂耳环,一头牛贷一万五!”调研组在青岛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位来自青岛的奶牛养殖户朗朗上口的话,道出了数字金融给涉农企业带来的实惠。大家通过大屏幕看到,在养殖户的规模化养牛场,每头奶牛耳朵上都戴着小巧的电子耳标,工作人员用手机一扫,奶牛的年龄、健康状况、养殖周期等信息便清晰呈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金融‘活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辽宁省委会副主委代萍提出,应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例如,可积极推广“农业设施抵押贷”“活体畜禽贷”等特色涉农贷款产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来源多元、供给充足、结构合理、使用高效的资金保障。
提到活体畜禽贷,养殖户语气里满是欣喜:“咱把3000头牛押上了,几天就到账4500万元!”这背后,是青岛农商银行推出的“芯养贷”在发力。针对涉农贷款抵质押物缺乏的痛点,银行围绕“乡村振兴﹢数字金融”,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养殖产业,通过线上监管平台识别电子耳标,对奶牛数量、真实性实时监测,让奶牛变成了精准可追溯的“数字资产”,能在人民银行中登网有效抵押存证。
“‘芯养贷’盘活了生物资产,解决了融资难题!”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这既能帮养殖企业解燃眉之急,也提高了银行贷后检查效率,为畜牧养殖业数字化发展插上翅膀。
数字金融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刘均刚格外关注的问题。他认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村金融场景的深入结合十分必要。应加大对AI算力使用的支持力度,出台算力券、现金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更好开展科技创新、发展数字金融。”
一批有特色的农村数字信贷产品在青岛不断涌现: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e链快贷”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累计投放107.96亿元,惠及6800余户养殖户;青岛农商银行“金穗快贷”等五大系列20余款大数据线上产品,累计投放超210亿元,覆盖5.5万户城乡居民。
信用为基
多维共建夯实农村金融生态底盘
蒙山高,沂水长。这片孕育了沂蒙精神的红色热土,如今正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焕发蓬勃的经济活力。
在临沂,调研组了解到全国首个涉农信息整合共享评价平台——“融沂通”。该平台已归集全市6.59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包括3.3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万个家庭农场、0.39万家规模养殖场等。目前,已有136家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在“融沂通”平台上线1235款产品,累计对接发放贷款871亿元,其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31940笔、发放贷款85亿元,信用贷款达21亿元,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临沂以‘融沂通’平台破解农村金融信息壁垒,为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板。”全国政协委员、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自豪地说。
临沂在全国首创的美德积分金融转化机制同样亮眼。调研组了解到,当地将常住居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纳入评价,设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文明新风、国防义务、表彰奖励等共性指标内容,每月积分公示后推送给金融机构。依托该机制,金融机构推出“美德个人贷”“家庭亲情贷”“强村贷”等产品,凭积分可享授信额度提升、期限延长、利率降低等优惠。
与此同时,调研组在调研时发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多地涉农数据尚未形成统一开放规范,数据共享壁垒待破;部分农村保险产品适配性不足、服务可及性低;基础数据真实性存疑、涉农经营风险难研判,这些都让金融机构在推进业务时顾虑重重。
针对这些问题,多位委员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祝树民指出,数据共享与金融服务完善是关键。他建议,一是明确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数据开放范围与统一规范,解决各地数据管理自主化问题;二是推动保险机构主动开发农村市场新产品、提升服务,增强农村保险可获得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党委书记钱文挥则聚焦风险把控。他认为,当前征信体系虽能覆盖历史信用数据,但银行仍担忧涉农领域经营不确定性,需强化对银行的支撑以缓解顾虑。
“传统‘三农’金融服务瓶颈可通过科技突破,而基础数据真实准确是核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委员会办公室一级巡视员罗卫强调,只有筑牢数据基石,才能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田间地头,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
金融服务好不好,要算长远账,更要久久为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生产需求,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既是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题的“及时雨”,更是滋养乡村产业持续壮大的“源头水”。大家纷纷表示,金融机构要充分践行金融为民理念,顺应广大群众和经营主体对更高质量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期盼,以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赋能万千经营主体、点亮美好生活。(见习记者 曾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