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栽好边疆梧桐树 育引留才栖凤凰——全国政协“切实做好边境地区引才留才育才工作”党外委员考察综述

2025-11-1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考察团一行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的中国朝鲜族民俗园考察。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发展工作,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

天下之治在人才,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旺则发展旺。9月15日至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带队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考察团,围绕“切实做好边境地区引才留才育才工作”在吉林省开展专题考察。考察团深刻感受到,人才是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守护者”、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民生改善的“暖心剂”、文化繁荣的“调色盘”,边境地区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委员们在考察中谈收获讲体会,建真言谋良策,为助推边境地区栽好边疆梧桐树,育引留才栖凤凰,实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目标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引才:聚青春力量 兴边疆事业

“家人们!这里是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口岸小城,这是我们村自产的大米,口感软糯……”走进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的直播室,志愿者宋怡然手捧本村“山沟子大米”,向网友们热情推介,身后“满族故里——新电商兴边富民”字样醒目,货架上延边牛肉干、野生榛蘑等当地特产整齐排列,这样的直播已成为村里的日常。

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东阿拉村驻村戍边干部张宝向考察团介绍,村里的9名志愿者均来自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志愿者到村后,围绕村里需要,主动自学电商直播技巧、剪辑拍摄短视频,目前已运营起“东阿拉村支书老吴”和“小张老师的驻村日记”两个视频账号,成为推广村子的重要窗口。

“村里的大叔大娘待我们可好了,这里也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不仅在这里积累了工作经验,还真正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意义。未来,我还想实实在在为边疆的发展多尽一份力。”宋怡然说。

2025年8月,项目再次启动。此次考察团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委副书记吴海英在开班仪式上为新一批志愿者讲授了“牢记领袖嘱托,把青春‘种’在祖国边疆”的第一课。吴海英介绍,自2024年起,31个省(区、市)2000余名大学生通过该项目来到吉林,经集中培训后赴边境村,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健康乡村、乡村教育、基层党团工作7个领域,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为吉林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注入了青春力量。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202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创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制度机制专项”。今年年初,曾在浙江杭州深耕基金行业十余年的吉林籍企业家、吉林边境青年创业公社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涛,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返乡启动“创业在边疆”计划并打造边疆创业孵化器项目。他向考察团介绍,近年来,吉林兴边富民战略已从“政策直达边疆”“基础建设铺边疆”推进到“民企助力边疆”阶段,通过三阶段的协同发力,以激发边疆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与内生动力,实现“吸引本地及外部人才留在边疆、创业在边疆、致富在边疆”的目标。目前,“创业在边疆”项目,正聚焦边疆地区实际,以“小加工、小电商、小文旅、小种养、小贸易”等小业态激活大边疆,孵化器启动仅月余,已有十余个项目落地。

这一实践令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深有感触。他表示,边疆发展还需遵循“聚人气”到“引人才”的渐进路径。策略层面,需优先盘活本土人才资源,通过政策激励营造“千金市骨”的人才吸引效应;在高层次人才引育上,一方面要完善边疆人才项目和荣誉单列制度并扩大实施规模,高端人才引智平台布局向边疆地区倾斜,同步建立配套保障机制,吸引内地和外国科技专家助力发展;另一方面需明确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向,采用“柔性引才”模式,重点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及特色高水平团队。

留才:优服务保障 强激励机制

走进延吉人才公寓,屋内窗明几净,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公寓公共区域还配备了健身房、交流区等公共空间,入住无需额外添置物品,便可实现“拎包即住”。

在这儿居住的黑龙江姑娘李思琪,正是通过延边州招才引智工程来到延吉扎根的。回忆起刚到时的经历,李思琪语气里满是认可,“那会我在延吉举目无亲,本来还挺忐忑的,没想到公寓入住流程简单快捷,没让我多跑腿,生活配套也齐全,各项服务保障都很周到。”她补充道,“更让我安下心在延吉发展的是当地的政策支持。为了帮人才解决就业安居问题,延吉围绕省、州大学生‘留吉’政策落地具体举措,像就业支持、实训帮扶、住房补贴等加起来有十余项,每一项都很实在。这让我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温暖,也慢慢有了归属感。”

从延吉人才公寓到东北亚电商产业园再到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留才核心在于让人才在边疆“有归属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成为委员们在考察中的共同体会。

全国政协常委、中关村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认为,边境留才工作还需在“软”“硬”环境建设上发力。软环境方面,推动边境补贴等政策精准落地,优化思想认知环境,让人才切实感受当地发展的决心与热情,强化情感关怀,增强其归属感与认同感;硬环境方面,加大投入,解决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实际困难,改善基础设施,重点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为电商等产业筑牢支撑,助力人才更好发挥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高铭表示,要将人才工作嵌入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积极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以“筑巢引凤”之举为人才提供扎根支撑,支持他们承担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发挥专业所长,畅通职业发展通道,避免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才能让更多人才主动奔赴边疆、扎根边疆,成为边疆发展的“生力军”。

“有限的资源还要花在刀刃上。”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院长刘林林则结合实践经验建议,高校需以“人才强校”为核心,实行学术带头人年薪制,通过稳住“领头雁”凝聚团队、做强学科,从根本上减少人才外流。同时,针对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拿出实招,在其留任后落实年薪制并叠加优厚激励政策,以精准投入确保资源发挥实效,切实夯实边境人才根基。

育才:强本土培育 蓄持久动能

考察期间,考察团先后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吉林毓文中学、延边大学等地走访了解边境地区育人情况,随后委员们在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了解到,20年前从外地院校引进的人才,在长期培育支持下如今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委员们一致认为,边境地区育才是“聚才兴边”的基础,要坚持本土培育为主、外部引进为辅,让人才在边疆“成长成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认为,应用更大的时空视角看待边境地区人才工作,延边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边境地区,更是东北亚未来发展的重要腹地,应把延边的人才工作和发展纳入国家长远规划,以更宽的视野统筹布局。在人才培育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专业型职业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分类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延边应紧跟这一发展趋势,推动两类高校协同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教授孙蓉对此表示认同。她提出,人才的引育留用并非简单的线性链条,而是涵盖“引、聚、留、用、育”五个关键环节的全链条。对于边境地区而言,更需立足自身特色,精准把握产业与事业的引才需求,先厘清凭什么引才、用什么聚才、靠什么留才、在什么领域用才,才能进一步明确后续育什么人才,让人才工作真正贴合区域发展实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泉则表示,要优先发展边境地区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边境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委员会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宝建议,省内高校须紧扣边境地区实际需求,以强化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学生深度参与边境实践;深化省内校际协作,通过共建边境研究智库与实践基地,实现师资、科研设备等优质资源跨校共享;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与边境地区发展需求的对接通道,引导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基层情怀的毕业生留边、兴边,为筑牢边境安全屏障、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文/图 记者 杨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