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用心照亮山村逆袭路——记全国政协委员余静

2025-11-1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余静(前右一)在向游客介绍大湾村的发展变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余静

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全国诚信之星等称号。

绵延起伏的大别山,四季如画,大湾村就在这幅画里。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大湾村时,余静的心情立即被点亮。

更“点亮”她的是,大湾村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吃饱穿暖到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大湾村的巨变如梦幻一般,折射着伟大的时代进程。

“我很幸运,是这个伟大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余静这样说。

“有股韧劲儿”

余静与大湾村的缘分,始于2015年的夏天。

在山下的水稻田灌浆之时,大湾村村部举行了新任第一书记的见面会。

“大家好,我叫余静……”彼时,金寨县中医院信息科副科长余静,开始了她驻村工作的第一场活动。

大湾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汪建国记得,这名新来的驻村干部,身形娇小,看上去比较害羞,“她发言时拿出稿子念,是用铅笔写的,声音有点抖。”

相比乡村干部果敢泼辣的形象,眼前的新同志似乎有点距离——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然而,一场不期而遇的台风,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2015年8月,台风“苏迪罗”过境。受其影响,大湾村夜里11点突降特大暴雨,40多户村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余静随乡、村干部们一起冲进过膝深的洪水中,挨家挨户帮助群众转移,一夜未睡。

翌日,身心疲惫、喉咙嘶哑的余静让大家刮目相看:这个干部,吃得了苦。

基层工作,能吃苦只是入门要求。

村里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村干部们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农户把散落在稻场的木屑收到屋里。当余静准备将农户家的小推车推出来装木屑时,屋主冲出来向她大吼:“你怎么随便动我们家东西?”

“当时觉得委屈,后来才知道应事先问好细节,别好心办了坏事。”这件事情让余静明白,做基层工作,既要扑下身子,还要受得住委屈,更要学会设身处地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

村里时任的老支书俞能江告诉她,和村民打交道,需要有不怕挫折的劲头。

她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于是,在别人家打短工的肖细雨,便和新来的余书记有了第一次照面。

此前,为了危房搬迁问题,余静多次去肖细雨家。肖细雨的丈夫第一反应是,这个找上门的人“不靠谱”。

“有一个新来的村干部,让我们搬迁,还说有补贴——这怎么可能呢?”丈夫把这个“不靠谱”的事情,说给了下班回来的肖细雨听。

不得已,她又打听到肖细雨打工的地方,“找他媳妇去,女人之间应该好说话些。”

在数次的“曲线救国”之后,夫妻俩打消了疑虑,知晓了政策,更感动于她的执着,终于同意来山下的安置点盖房。

这让同事们大为感慨:余书记,有股韧劲儿!

从“入村”到“入心”

驻村工作,字面的意思是“入村”,内核要义是“入心”。

“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接地气,增加与老百姓的联系,与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干在一起、苦在一起。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群众才能更加信任你,才会更有干劲儿。”这是余静对驻村工作的理解。

大湾村当时3778人,全村37个村民组、1022户散落于约十公里长的山路两旁。脱贫之前,不少村民的房屋还远离主干道。走村入户,不是件容易的事。

凭着双腿和同事的摩托车,她开始攻读入户走访这门“帮扶必修课”。

“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看有没有残疾重病卧在床。”在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里,她将手中的记事本,写得密密麻麻。

人晒黑了,嗓子变哑了,但收获满满——全村的家底基本摸清,尤其是对全村的资源禀赋有了深入了解,为后来产业发展思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间,为解决村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余静联系了县中医院的专家为乡亲们义诊。暖心举措让她迅速被村民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有事没事喜欢跟余书记拉拉呱。

推心置腹之际,全村现状及贫困原因更加清晰。

作为山区村庄,大湾村当时的状况有一定典型性:与外界联系少,村民思想不解放,村两委班子不强,发展思路不清晰。

在2016年之前,大湾村集体经济空白,服务能力弱,群众意见大,干群关系不够和谐。

“手中无米,鸡都不理。”村党支部书记何家枝说,以前走访农户时,经常是村干部从前门进,主人从后门溜,或者故意拿着笤帚扫地……

病根找出来了,要开什么方?

村里及时召开了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群众会。“会议的主题就是谈心,大家把心里想的,都拿到桌面上,开诚布公。”村委会副主任周端彬回忆。

与此同时,大湾村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和干部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村里党员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群众的情绪得到了疏通,想法得到了重视,村里的工作得到了理解和认可……很快,大湾村全村的精神状态开始变化,党员干部群众都主动地参与、支持村里的工作。

尤其让村干部们有感触的是,上门走访时村民会主动搬凳子让座了。

余静和同事们乘势而上,一户户跟进。只要有能力有意愿改变现状的家庭,便想方设法为其制订详尽的帮扶计划。

在此过程中,全村发展的共识持续凝聚,大湾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前夜。

新的篇章

2016年春天,大别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艳,老区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4月24日,雨后初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就在大湾村村民陈泽申的门口小院内,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面对面,拉家常,算收入,共商山村脱贫大计。参加会议的余静深受鼓舞,坚定地表示:“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这是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如何兑现,考验着这名驻村干部的党性和能力。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余静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逐户量身定做脱贫措施,实施了发展扶贫产业、易地扶贫搬迁、光伏发电、小额扶贫贷款、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等十项举措。

“发展要有产业支撑,我们为什么不能建茶厂?”大湾村地处高寒山区,茶叶品质优良,是“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之一,余静提议要发展茶产业。

说干就干。村里发动群众对10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又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提供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制加工等就业岗位,实现群众增收。

地处老区的大湾村,多处燃烧过革命火种。村两委争取相关支持,修复了大湾村红色遗址,开发红色旅游。同时依托茶叶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旅产业,以创建4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融入茶文化元素,打造“基地﹢休闲”型景点,推进茶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大湾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

大湾村还特别注重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了以抓党建促脱贫的“四联四帮”活动,134名党员、能人大户与113户贫困户结对。

在能人大户帮带蔚然成风之时,一个新问题出现了——扶贫政策的叠加,让有些人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

余静发现后,立刻组织引导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我脱贫、我光荣”授牌、“最美家庭”评比等活动,群众精神面貌随之提振。

从贵州远嫁而来的外地媳妇王新云,脱贫后率先开起了民宿,迅速引起了其他村民的效仿。肖细雨甚至还没脱贫就准备开农家乐,让村干部们为她捏了一把汗。

当年穷得一度要看风水改命的陈泽申,也吃上了旅游饭:他在村里做导游,原来的老屋还被作为新旧对比的实证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村内一景——老屋内设有一个简易货架,摆放着土特产,为他带来一些营业收入。

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以及余静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大湾村发展一路高歌。

全村道路硬化了,茶园扩建了,景点成体系了。携程等一些知名企业也开始入驻,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持续提升着全村的旅游品质……

每一个年头、每一样产业、每一户群众、每一寸土地,都在不断呈现出新变化,老区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桥梁”和“纽带”

在大湾村的日新月异中,余静的驻村工作已超过十年。

在此期间,大湾村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20多项殊荣。余静本人也先后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并获得“中国好人”“全国诚信之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3年,她的身份又多了一项:全国政协委员。

“如今走进大湾村,闻着茶香,处处是景,行走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道上,我们既是受益者、践行者,还要继续做好实干者、奋斗者。”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首次参加政协会议的余静,分享了大湾村的发展故事。

会议结束后,大湾村的红色讲堂内人头攒动。余静结合自己的参会感悟和履职情况,向村民宣讲了全国两会精神,并和大家一起谋划村里的未来。

作为新委员,她梳理并明确了自己的履职思路:

政协委员一头挑着党委政府的嘱托,一头挑着人民群众的期盼,要做好双向发力的“桥梁”和“纽带”——既要凝聚起大家的共识,提升发展信心,也要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

履职三年来,余静的目光一直紧盯乡村振兴。她先后围绕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等内容开展调研,就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加大对老区红色旅游开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引导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建言献策。

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余静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大湾村积极探索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自编自演了大湾村“村晚”。以“村委带着村民玩,农民演给农民看”为思路,让村里的“泥腿子”从田地里走上了舞台。

在全国政协“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余静介绍了大湾村“村晚”的盛况。同时她就加大文化领域帮扶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余静看来,无论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还是村干部,都要全力以赴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为现实,让幸福在群众的脸上时刻洋溢。(记者 胡方玉)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