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家门口”的服务直接关乎老百姓的幸福、安康。前不久,我到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社区走访。80多岁的高龄老人郭庆弟由于年事已高、体力不支,像买菜做饭这样的小事,成了他和老伴每天的烦心事。但自从有了社区老年食堂,不仅吃上了可口饭菜,还有更多时间参与社区活动。老两口现在感到很开心、很满足。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贸促会会长邓琳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分享
深秋的清晨,薄雾轻抚着重庆市渝中区的城市天际线,全国政协委员邓琳再次走进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一年前我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讲过这里的故事,今天回来,就想看看老社区是否又有了新变化。”
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不远处,社区食堂飘出早餐的香气……这个有着70年历史的老社区,作为重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缩影,正以全新的面貌诠释着“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生动内涵。
“以前煮一顿饭要吃几天,现在食堂每天换花样,10块钱两菜一汤,还能和老伙计们聊天!”在窗明几净的社区食堂里,郭庆弟老人笑着告诉邓琳。
居民秦阿姨带着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伴儿和老朋友们凑了一桌,“有一阵子我生病没来吃饭,他们还打电话问我情况,顿顿都把饭送到家里。”
“社区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治理好社区,就夯实了服务群众的基础。”邓琳感慨道。
在社区健身点,双钢路社区党委书记曾泽彪介绍:“针对社区地势陡、梯坎多且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我们实施了楼梯扶手加装工程。”
以前坑洼积水的路面,如今都铺上了透水砖;路边增设了许多休闲长椅;对运行多年的老旧电梯,实施了“以旧换新”;停车区新建液冷超充电桩……这些细节都是重庆老旧小区改造的鲜活例证。大溪沟街道负责人表示,街道还将组织集中改造老旧小区道路、绿化、照明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
社区消防监控分屏室里,智能感知设备控制着整个社区的安防系统:公共区域监控无死角,智慧安防全覆盖,让居民住得更安心——这也是重庆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重要一环。渝中区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黄花园片区改造工程为例,将为老旧小区配备消防设施、安防设施,实现老社区的智慧升级。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积极探索,让老社区居民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邓琳仔细观察着这些变化:“社区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让居民群众衣食住行更加便捷舒心。这里的变化,正是重庆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缩影。”
走进社区活动中心,居民陈有足正挥毫写下“福”字:“我每天早上都来练字,邓委员你来评评我写得如何。”他自信的笑容感染着在场的人,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舞蹈团的阿姨们穿着艳丽的衣裙,在《我的祖国》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排练间隙,阿姨笑着走到记者身旁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像鲜花一样美,日子像蜜糖一样甜!”活动室里,铁魄钢魂诗社的社员们用优美的语言朗读着诗歌。李大爷手握诗集自豪地说:“现在跟大家一起学习,我们都有自己的诗社、诗刊了!”……
此情此景,令邓琳深有感触:“社区不仅仅是生活空间,更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期待,这才是社区‘逆生长’的灵魂!”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要求重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如今,重庆“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已在全市铺开。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规划设计中,重庆将充分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提升空间使用效率。数字化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将持续完善生活圈的人口、交通、公共服务、商业网点等数据信息,构建全面、智慧的生活服务“生态链”。
社区从“老龄化”到“逆生长”,重庆用15分钟“圈”住了便利,更“圈”出了温度。正如邓琳委员所言:“每扇门后的家事,都是国事。”在重庆,更多的“双钢路社区”正在蜕变……
(凌云 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