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锋,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抢抓数字经济发展之先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选择,关系着国家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持续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的“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有关重要部署,对于在推进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找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践遵循。
近年来,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升级,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壮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60万亿元左右,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此外,根据历年数字经济的内部发展结构,预计2025年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左右,产业数字化规模将达到51万亿元左右。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应用、核心技术研发及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从数字应用层面来看,尽管我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数字技术融合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实体经济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建议》指出,“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这意味着“十五五”时期要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包括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从法律层面明确数据要素的产权归属,制定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为数据要素的评估和交易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则要求必须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全国一体化,强化数据信息安全。
《建议》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这意味着加快数智技术创新、强化核心技术仍是“十五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利于解决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作为当前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数字科技领域也是我国核心技术“卡脖子”相对突出的重要领域。因此,应当加强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持续推动应用场景开放,加强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各个层级数字科技的持续性创新和应用。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数字经济仍应在网络基础技术、高端芯片、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多个方面加强研发,从而持续强化核心技术。
《建议》指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这意味着“十五五”时期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行业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在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全方位赋能各行各业。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准确把握融合发展趋势,深入研究问题短板,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调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数字”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者钟瑛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