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要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经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就强调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之所以再次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它不仅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要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内在需要,更是我们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硬要求,现实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深刻理解,高度重视。
公报再次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把经济工作作为带动和支撑其他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确保其他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工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党章要求得也很明确,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其次,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把“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内在统一起来。因为“十五五”时期,我们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新时代我们搞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在新时代搞经济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统筹好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此,一是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二是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三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大力提振消费,激发民间投资,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四是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仅要大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且要认真落实好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尤其要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五是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六是要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又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第三,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觉提高各项改革和政策聚焦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的牵引作用,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另一方面,党政各部门制定和出台政策应当自觉增强向宏观经济政策看齐的意识,努力增强政策的协同性,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的“合成谬误”。尤其要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好产业、价格、就业、消费、投资、贸易、区域、环保、监管等政策作用,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者韩保江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