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谋划国家“十五五”规划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前进的方向与行动纲领,也为香港、澳门及侨界在新征程上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实现更大作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指明未来方向 提振发展信心
“对于‘十五五’规划,香港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促成者’,应主动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表示,尤其是在国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香港的国际化平台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既可贡献国家,又能为自身发展注入更大动能。”
在姚志胜看来,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必须用好北部都会区等创科重地,与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制造业紧密结合,同时发挥服务业优势,催生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此外,在助力国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香港也要发挥好“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以及国际化平台作用,助力国家现代性产业的成长,更要大力招商引资,把大量海外企业和资本“引进来”,拓展商贸合作空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必须遵循‘六个坚持’,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不仅为国家发展指路引航,也是香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前进的重要遵循。”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广西社团总会创会会长谭锦球表示,规划建议提出加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等方向,为香港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更是香港贡献国家的大舞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发展迅猛。上市制度改革令香港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公司集聚地,目前内地来港上市的申请多达300多家,其中半数为科技公司。香港要看准国家发展战略科技的部署,对国资央企在战略科技发展上的领导作用要加深认识,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紧密结合,主动对接内地各省市的科技项目、重大工程,为香港稳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中心等建舞台、增动力,同时发挥离岸人民币枢纽优势、专业服务优势等,为内企出海保驾护航,为国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机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香港力量。”
“规划建议强调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令香港人心振奋、备受鼓舞。作为民营企业家,我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利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良表示,要将学习体会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和青年群体分享,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蓝图,增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凝聚起支持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力量的广泛共识。此外,还要结合自身在港澳和内地的工作生活经历,在深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发挥好港澳委员的“双重积极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为巩固提升香港竞争优势、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智慧力量。
当好平台纽带 对接国内国际
“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规划贯穿始终的重大主题之一﹐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曾智明表示,面对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香港工商界应积极作为﹐主动拥抱科技革命,利用香港国际化的优势,加强与内地及全球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助力国家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同时,推动传统制造业、贸易等行业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能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法制健全、市场开放、信息自由流通,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香港工商界应扮演好‘超级联络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既为国家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管理和资本,也帮助内地优质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全会强调,要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港澳繁荣稳定已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执行主席蔡黄玲玲表示,“十五五”规划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应当加快推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香港有很多居港侨胞,是连接香港与世界的天然桥梁。在‘十五五’时期,香港要发挥更加重要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借助自身跨文化沟通优势,促进香港与国际社会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
润物无声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深耕澳门文化领域30余年,谈起自己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他表示,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400多年的独特平台,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对话经验,可以将澳门建设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实验室,发挥其“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示范作用。
“澳门可凭借其完整的世遗建筑群、独特的土生葡人文化等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中华文化体验中心,通过‘澳门学’国际学术平台深化文化阐释,并借助中葡双语优势和国际人脉网络,培育一批精通中西文化的青年文化使者。这些使者既能向世界精准阐释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也能在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中,通过澳门这个‘第三空间’的独特魅力,让台湾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增进文化认同,理解‘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从而为促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澳门特有的文化软实力。”
“全会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要求我们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持续推出思想高尚、内容通俗、制作精美的优秀出版物,为广大民众及海内外读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具营养的精神食粮。”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出版印刷唱片同业协会执行会长吴静怡表示,出版界人士必须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出版形态,拓展传播渠道,打造一批可观、可听、可互动的新产品新服务,让优质内容借助科技力量飞入千家万户,特别是为低收入群体和青少年提供更多便捷、普惠的阅读资源。吴静怡表示,香港要善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一平台,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将内地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要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引入内地,在互鉴中增强中华文化的韧性,这正是“一国两制”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副主席李国兴表示,规划建议强调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连接带,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促进创意文化和创新科技融合发展。“香港要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赛道、新载体、新业态,特别是善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短剧等‘新三样’。同时加快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讲好中国故事、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故事,面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高质量‘人文湾区’方面,激发文化创新力,提升文化黏合力,在文化共融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促进人心回归。”(记者 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