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杨小波委员: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2025-11-0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在提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时,特别强调要“完善空巢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服务保障体系”,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国有8700万残疾人,“十四五”时期就业数量达910万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城乡残疾人超过217万人次。如何在“十五五”期间,落实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

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就是得到好的医疗、接受好的教育、实现好的就业、获得心理健康。这也正是这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全社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地方。

残疾人心中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就是能够自食其力,平等融入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梦想。这也正是全社会帮助残疾人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力量、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这里,就业是关键。

残疾人虽有一定的行为能力障碍,但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挖掘好这一人力资源潜力,发挥好蕴含其中的各种能力,既有利于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又有利于减轻大量残疾人家庭和社会的照顾和赡养成本,更有利于健全残疾人人格和心理,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如何有效实现?大家不约而同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事业、一个关键的途径——残疾人职业教育。

这些年,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教育体系不全、资源供给不足、办学质量不高、发展差异较大等突出问题,集中体现为职教办什么与企业要什么——用人需求与育人供给的脱节。

大家的共识是,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实施残疾人职业教育“扩容提质”行动,以弥合对接残疾人教育和就业的供需两难。大家也都认可,“产教融合”是挖掘释放多重效应最经济的方式。

从根本上破解残疾人职业教育这个困境,就要彻底打通职教供给和企业需求的壁垒,形成完整有效的闭环。为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根本转变。

这不能靠单方面努力作为,而有赖于企业、院校、政府三方协作,即在市场导向下,以企业做牵引、院校来培养、政府给支持,共同创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具体就是,由企业根据发展规划,向合作职业院校提出明确的岗位需求、技能标准、用人数量,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训指导;职业院校迅捷响应,根据企业需求和订单,建立相关小微专业、技能认证、教学体系,精准培养人才;政府部门和残联组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予参与企业和院校有力正向激励。

实践中可考虑试点先行,先选择产业基础好、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高的地区、与残疾人特质高度契合的经济形态率先试点,以点带面,逐渐推广,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残疾人教育和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我们须谨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他们需要康复。康复是残疾人所有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也是职教和就业的基础。同时,二者又是统一的,康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康复。我们要把残疾人持续性的康复,嵌入残疾人职业教育当中。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杨小波)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