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如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成为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第八组讨论现场聚焦的一个热点议题。
“在强化科技赋能中提高文化建设的质效。”李屹委员认为,“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运用,文化新业态和文艺新形态层出不穷,‘文化﹢科技’前景无限广阔。”
李屹进一步阐释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础上,促使科技成果全方位、全链条、全场景赋能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在他看来,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惠民优势,以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需重视和加强对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的研究。”董耀鹏常委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工程,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中重要板块。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创新文化领域治理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使繁荣新大众文艺得到保障。”
董耀鹏认为,新大众文艺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现在网络文学精品还不够多,与社会文明程度、创作者综合素质、文化自律性等都有关,需要重视和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董耀鹏说。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必须敏锐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文化业态。”田沁鑫常委表示,要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文化消费体验。
田沁鑫认为,要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升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文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信息技术浪潮中,要让社会主义文化在信息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田沁鑫对科技赋能文艺发展充满信心。(记者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