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陶凯元常委代表民进中央的发言:激发全民族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5-11-0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出了明确部署。中国民主促进会完全赞同,并将凝聚全会力量,助力根据建议制定的“十五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十四五”时期,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日益繁荣,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全面凸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十五五”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十五五”规划,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文化支柱产业建设作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依托数智赋能转型和产业发展格局重塑,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创新者迸发创造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要打破制约创新的制度性壁垒,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公共服务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二是构建高效的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三是加快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文化新业态创新发展。

二、大力发展文化支柱产业,让投资者投身文化盛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指引。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升政策透明度,增强投资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包容审慎对待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如短剧、二次元文化周边经济等,留足发展空间。二是强化市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资源向设计、运营等创意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节流动,优化和推广“国资建设﹢民企运营”模式。三是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针对中小文化企业制定更加精准、有力的扶持政策。

三、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让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是以新技术开辟文化新赛道。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技术迭代,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利用新技术释放文化数据要素潜能,提高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统筹整合、创新创造能力。二是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转型。通过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安全防火墙”“数字保险箱”;通过数智赋能,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开发文化消费新场景,如数字文博、考古沉浸式体验等。三是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抓好基础建设,提升数字化采集水平,建立文化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的确权授权机制,实现文化资源数据库共建共享。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