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中国致公党坚决拥护,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十四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将生态环境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十五五”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更好发挥五年规划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增强人民幸福感,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为此,建议:
一是开展前瞻性研究,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对全球变暖趋势下青藏高原、西北地区、秦岭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和演化规律的研究,据此制定未来20至30年的长期规划。适应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带来的新变化,趋利避害,着眼长远,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农业、林业等各部门,科学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演变规律相契合。开展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分布影响及适应方面的研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预判冰川融化趋势,构建冰川—冻土协同保护体系,建立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推动秦岭生态屏障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保护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二是提升监测能力,切实守护美丽中国自然生态。强化遥感监测,构建涵盖生态、水、大气、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各要素的全方位遥感监测体系,拓展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测预警、污染溯源追因、政策措施评估等应用场景。依托现有各部门的调查监测体系,充分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监测大模型、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在重点区域特别是调查空白区和无人区部署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立固定监测站点,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多源生态数据库,覆盖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重要生态空间,提高生态保护大数据协同分析能力。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状况监测—本底识别—问题诊断—成效评估—综合监管”链条。
三是加快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创新生态保护修复与区域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用好绿色空间,统筹布局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提前布局匹配群众新需求的消费业态,发展户外文体活动赛事、康养健身、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