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众所周知,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而先进制造业正是这一支柱的脊梁。中国经济靠制造业、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它们走向未来。在当今全球经济风云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复杂环境下,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关乎经济均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关系到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和韧性,更直接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战略意义: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深刻的内涵与重大的现实意义。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或骨干、与其他产业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产业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特征,能够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到这么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先进制造业不断吸收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尤其是智能化技术成果,采用新技术、新软件、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新生产组织方式,提升制造业各环节和全过程技术的领先性和科技含量。
首先,先进制造业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关键所在。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先进制造业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其次,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和核心载体。先进制造业不断吸收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工业产品。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发展新质生产力。
再次,先进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才能重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比较优势,实现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进而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此外,先进制造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带动作用。先进制造业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一起进步,并为现代化农业和服务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实现协同创新、人才集聚和降本增效等目标。
内涵解析: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
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在后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构成,一般情况下现代服务业要占其GDP的70%左右,其中,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则要占到全部服务业的70%左右。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占有合理比重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较高(工业化阶段不同,其比例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比例不断降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趋升的产业构成。我国作为高速成长并逐步领先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来对待呢?
首先,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现实的大国经济的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向后工业化社会迅速递进的进程中,保持合理的制造业规模与比重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大国经济的特征是内部可循环。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而形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保证在当今地缘政治冲突频繁、产业链供应链重组背景下,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运行的安全韧性、高效协同。
其次,从产业联系看,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引擎与技术基础。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制造业既是创造国民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也为现代化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部门提供技术设备、原材料投入、数据及科研成果等物质技术基础,由此决定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速度、规模和水平。
再次,从历史经验看,不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优先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部门,非常容易出现经济泡沫化和空洞化,最终损害国家财富和人民福祉。当今发达国家纷纷引导制造业回归本土,就从反面证明了我国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现实挑战:历史方位与发展困境
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存在“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的问题,尤其是其“脑袋不够聪明(主要指智能系统水平)、心脏不够强大(主要指发动机设备水平)、胳膊不够粗壮(指材料工艺等水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外部形势看,我国先进制造业面临技术演进、要素变革、全球竞争格局调整等深刻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渗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要素禀赋正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国家近年来针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打压不断升级,限制我国产业升级与进一步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带来深远影响。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带来制造业格局之变。部分西方国家出台税收减免、补贴等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势,推进先进制造业“回流”;一些新兴经济体加快承接中低端产业转移,提升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夹击和诸多挑战。
从国内发展看,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部分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增长总体动力有待加强,高端产业发展对经济带动作用较为有限。二是增长质量与效益有待提高。从总体看,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行业存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三是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大。从整体看,我国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四是数字化转型仍需加快。从技术看,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从应用看,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比较滞后,中小企业不仅数字化水平相对较低,而且网络连接能力更有待提升。
实践路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战略部署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一是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未来人工智能将更深层次地赋能新型工业化,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服务等将成为普遍现象。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应用,将推动制造业企业实现柔性生产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二是绿色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的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三是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未来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经济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产业融合将成为常态,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因此制造型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先进制造业能走多远必须旗帜鲜明地运用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制造型服务业。
第二,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个方面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固本升级,就是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要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创新育新,就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要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在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扩容提质,就是要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仍有巨大的扩容和提质空间。重点要提高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强基增效,就是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在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举措。
第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先进”主要体现为技术的先进性,即在技术和研发上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为此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导向。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各级政府和企业都要树立这样一种崭新的理念:“无科技,不工业”,坚决摒弃为了产值规模而大搞一般制造业的传统工业化方式。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人才链之间的“四链融合”,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为此要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健全创新、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化投入机制,持续地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壮大。
第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中产业链协同治理,促进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之间创新联合和共同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综合实力更强、协同创新水平更高、网络协作关系更紧密、开放合作程度更深入、产业链治理能力更现代化。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实现布局优化、人才集聚和降本增效等目标。
未来五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能为释放巨大市场空间提供动力,更将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这条通往制造强国的道路充满希望。
(作者刘志彪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