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丨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2025-11-0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高度重视、念兹在兹,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回首过去,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展望未来,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如今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如何接续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思考。

——编者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一伟大历史成就的取得,最关键、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首先要落实到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上,落实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上。”整个脱贫攻坚全过程中,全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了“两个维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的方针、方略、工作部署,全党各个党组织认真贯彻,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扎实落实;对党中央出台的具体措施、针对新情况提出的具体要求,各级党组织都及时贯彻,切实做到了“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确保全部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扎实推进。这是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

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2019年,中央文件正式确立了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机制。脱贫攻坚实践中,全国各省(区、市)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的五级书记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把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政策和工作要求逐一落实到位,确保了脱贫工作按照党中央谋划的正确方向、步步推进的战略安排、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解决问题的举措扎实推进,基本如期按中央统一要求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党中央充分考虑到脱贫攻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要性,明确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由党委、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同时明确规定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即贫困县的党政一把手一般不得调动工作。通过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实施扶贫“一把手工程”,使从省级到村级五个层级的书记明确,在本级党组织承担的各方面职责中,脱贫攻坚是十分重要的,必须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由“一把手”负总责,亲自分管、亲自协调、亲自组织实施、亲自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党的坚强领导在脱贫攻坚中的具体体现,是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因素。

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实施,中央及各级地方党委脱贫攻坚政策、项目、资金的落实,最终都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去实现。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基层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基层组织是否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直接关系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和成败得失。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具体到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领导农村发展,推进乡村治理的战斗堡垒作用。党中央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选好党支部书记,始终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的落实。突出实的导向、严的规矩,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坚决反对大而化之、撒胡椒面,坚决反对搞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都做实、落实,取得实效。同时,调动村内各个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好村民自治组织、共青团、妇联、村内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同把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脱贫攻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战役。“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鉴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人才缺乏的状况,党中央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方面是从中央、省(区、市)、市县各级直属机关及事业单位中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勇于牺牲奉献,具有相当工作能力的干部到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去任职,专做脱贫攻坚方面的工作。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方面,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管好抓紧,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广大脱贫攻坚干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扎实的工作作风勇于奉献、踏实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另一方面,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各方面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近年来,我们向贫困地区选派了大批干部和人才,但从长远看,无论怎么加强外部人才支持,派去的人总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靠本地干部队伍和人才”“要突出抓好各级扶贫干部学习培训工作,中央层面要重点对省级负责同志开展轮训,省、市、县都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重点是提高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培养研究攻坚问题、解决攻坚难题能力。对基层干部,重点是提高实际能力,要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战培训方式,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此外,还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和创新创业。正是这样的系列措施,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干部人才保障,这也正是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的重要体现。

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邓纯东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