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考察团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考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情况。
中华悠久绵长的历史文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传承念兹在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10月13日至17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党外委员考察团赴贵州省安顺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当地文保干部、专家学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情况,不断深化认识,积极建言献策,为呵护好、保护好中华文化瑰宝贡献智慧力量。
坚持保护第一 守护国之瑰宝
在安顺市云山屯村,委员们漫步于坐落在云鹫山峡谷中的云山屯古建筑群间,仔细体悟着这些历史建筑的独特气韵;
在黔西南州晴隆县,委员们站在晴隆山草场旁的观景台上俯视,这条从山脚盘旋到山顶,24个“S”形弯道形成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映入委员们的眼帘,强烈的视觉冲击,蔚为壮观;
还有苗族芦笙舞的灵动、布依族织锦的精美、彝族阿妹戚托舞的轻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委员们印象深刻……
贵州,这片拥有众多珍贵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土地,在用心地呵护着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一路考察,委员们反复提到这句话。在考察团成员看来,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滋养。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中华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以系统性思维谋全局,要突破碎片化局限,构建涵盖价值、要素、过程的完整保护体系,要兼顾价值关联的整体性和保护要素的全面性,多方协同、久久为功,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朱生岭表示。
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吴志良看来,文化遗产保护不能舍本逐末,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要回归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心和使命。“要增强青少年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在教育系统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元素或课程。”他进一步建议。
来到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让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铁岭市副市长杜妍有了新的感悟。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她直言,“应高度重视关键节日的宣传契机,精心策划并开展高质量的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与责任感。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广力度,积极推动其走进校园、乡村和社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要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变成人民群众的常识,让相关的专业知识变成大家的基本知识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大格局。”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孙发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蒙爱军看来,有很多社会力量、民间力量愿意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中来,但是他们往往面临着无从下手的问题,建议出台相关的指导性、引导性和支持性政策,促进多方合作,形成保护合力。
考察团表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利用为主线,既坚守保护底线,也要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方式,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提升监管能力 坚守文化遗产安全防线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正因如此,加强文化遗产监管,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瑰宝十分必要。
针对文化遗产统一监管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王瑞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推动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并管理和保护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本年度的重点提案之一。他在提案中呼吁,“我国文化遗产管理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自独立管理,制约了整体的传承与发展。为改变现状,构建统一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察活动也是对这件重点提案的督办,考察团出发之前,于9月29日邀请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交流提案办理情况,并就委员关切作沟通回应,进一步增强了考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天时间的考察,委员们一路细致观览、深入思索,在互动交流中达成共识,对文化遗产统一监管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为系统、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在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复明看来,“针对文化遗产的监管,社会力量发挥着信息提供者、监督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文化遗产监管常常源于文化情感与社区认同,更加依赖公众感知和社区动员,要进一步重视借助社会力量提升文化遗产监管的广度与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遵义市政协副主席冯春林表示,要健全协同化的监管机制,提升综合治理效能,完善全链条监管流程;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施工、验收全流程管理;建立常态化保护督察制度,加强文物执法,对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等行为从严追责。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系统性保护是目的,统一监管是手段,二者是高度统一的整体。要不断完善文化遗产监管体系,切实提高文化遗产监管水平。与此同时,也要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执纪问责,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这是考察团成员的共识。
深化研究阐释 筑牢文明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初步建立……我国文化遗产研究阐释水平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展现。
“加强研究阐释,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更多文化遗产研究实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认同、尊崇热爱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交流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李群表示。
作为一名业内专家,在考察完位于安顺市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鲍家屯水利工程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谈到,“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水利工程作为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要做好研究阐释工作,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委员们纷纷表示,在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的过程中,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路看,一路思,一路议。
“参加此次考察,收获满满。贵州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我将结合贵州实际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谋划和推动,把考察团的相关意见建议转化为工作实践,使履行委员职责和做好本职工作相得益彰。”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副省长杨同光说出了考察团全体委员的心声。
大家表示,要将委员履职和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开创新局面贡献智慧力量。(文/图 记者 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