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杨向群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
“莫让火塘熄了光,莫让团结断了线。”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族“卡雀哇”节的欢庆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怒江州政协副主席杨向群用一句独龙族古老谚语,将党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怀,传递到每一位同胞心中。多年来,他始终深入边疆民族地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履职实践——以理论宣讲传递党的声音,以建言献策破解发展难题,以民生实事温暖各族群众,以务实行动助推乡村振兴,在怒江大地上书写了一份饱含深情与担当的履职答卷。
理论宣讲“传声者”:让两会精神走进各族群众心田
2025年春天,刚在北京参加完全国两会的杨向群,来不及休整便踏上了宣讲之路。在六库地区独龙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卡雀哇”节系列活动上,他向乡亲们细数国家对边疆的扶持政策,讲述近年来独龙江从“与世隔绝”到“通路通电通网络”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殷殷嘱托,点燃各族群众的奋进热情。
在怒江州政协机关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杨向群又以“领学人”的身份,为机关党员干部带来“零距离”的两会精神解读。他结合自己的参会经历,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内容,与党员们展开“委员讲两会﹢党员谈体会”的互动。“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履职动力,多到基层听听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他的带动下,机关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把两会精神落到实处,为怒江发展凝聚政协力量。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杨向群深知,理论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将宣讲内容精心拆解成一个个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故事、小案例——从独龙江公路的变迁讲到乡村振兴的红利,从教育医疗的改善谈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化。
理论宣讲的最终目的,是让“感恩奋进”的种子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从田间地头到机关支部,杨向群的宣讲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让党的声音穿过高山峡谷,成为各族群众同心筑梦的精神纽带。他常常在宣讲中提到:“怒江从‘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到全面小康,靠的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援。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份感恩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建言献策“代言人”: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鼓与呼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向群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边疆发展痛点,深耕调研、精准献策,用扎实履职推动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边疆稳定繁荣注入政协力量。
尽管怒江“直过民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已全面小康,但产业、基建、公共服务短板仍待补齐。杨向群连续3年扎根独龙江乡、丙中洛镇等偏远村寨:白天走访农户与企业,倾听群众“守家乡、能挣钱”的期盼;夜晚整理笔记,梳理核心诉求。据此形成的《关于扶持“直过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提案》,建议加大特色种植养殖、民族文旅扶持力度,完善教育医疗配套。提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推动落实后,独龙江草果基地成型,丙中洛民宿兴起,拓宽了“直过民族”增收渠道。
怒江与西藏察隅、左贡山水相依、民族同源,却因地理阻隔、政策差异,在交通、产业、文化交流上存在“断点”。杨向群多次沿滇藏线徒步调研,走访两地政府梳理政策壁垒,深入村寨了解出行难题,与企业探讨物流成本问题,掌握公路等级低、文化平台缺失等核心症结。他结合调研提出“推动滇藏民族区域协调连片发展”建议,呼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破除政策壁垒、健全合作机制,推动两地在生态保护、边防巩固、产业协同上“一盘棋”发展。
在提案工作中,杨向群坚守“贴中心、少而精、有品质、求实效”的原则,以“脚下沾泥”找准履职方向。他的足迹遍布高山村寨、片马口岸、移民社区及草果、咖啡产业基地,与傈僳族、汉族群众促膝长谈;针对怒江州山高谷深、基建滞后的瓶颈,赴西藏林芝、昌都及泸水片马口岸调研,围绕区域协调、水电开发、口岸升级、铁路建设提交多件提案,部分被列为重点提案,获国家部委与云南省政府重视答复,推动问题落地解决。每一件提案建议背后,都是他对边疆发展期盼的新图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串起滇藏各族群众的发展梦,以一域之稳促全局之安。”
民生福祉“守护者”:用温暖行动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杨向群的履职信条。他用一次次温暖的行动,在怒江各族群众心中筑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2023年夏天,杨向群在挂联的福贡县架科底乡达大科村调研时,得知村里4岁男孩颜博郎左眼病情严重、伴有肿胀,还存在自闭倾向。孩子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长期照料生病的孩子,脸上难掩疲惫与不易。杨向群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动省政协报社与爱心企业家,带孩子赴昆明及时救治,及时控制住病情,避免了进一步恶化。在他的建议下,孩子还接受了早期干预治疗,自闭倾向也有了明显改善。“杨副主席不仅帮我们解决了钱的问题,还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这份恩情,我们记一辈子!”颜博郎的父亲说起这件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杨向群心里,教育是让边疆孩子走得远、各族群众心贴得近的“根”。独龙江乡的独龙族娃们,过去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黑板是木头刷上漆,桌椅摇摇晃晃。杨向群聚焦当地教育条件改善,积极推动对接,促成东西部协作项目捐赠100万元,用于建设学校基础设施、购置教学设备,只为让独龙族孩子能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兰坪县兔峨中学是一所偏远山区学校,过去缺乏专业的电教设备,英语听力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杨向群得知后,主动协调州县相关部门,为学校解决了30万元的电教设备,建起了标准化的英语听力教室。
民族团结的“连心桥”,也延伸到了对特殊群体的持续关怀之中。独龙族纹面老人是怒江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杨向群心中10年未变的牵挂。为了让老人们安享生活,他主动对接企业、反复沟通协调,促成爱心企业持续10年给予帮扶,每年为每位纹面老人送上1000元关怀金。杨向群还关注在怒江就读的缅籍学生,为50名缅籍学生送去了价值近5万元的书包、文具、书籍等慰问品,既让异乡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更让民族团结的包容善意跨越国界、浸润人心。
2024年汛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遭遇严重水灾,部分村寨房屋、道路受损,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杨向群得知后,主动走访企业、沟通协商,有效凝聚企业爱心力量,为贡山独龙江乡解决了20万元救灾资金,用于帮助各族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桩桩件件的民生小事,温暖着怒江州各族群众的心,也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边疆大地慢慢发了芽、扎了根,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
乡村发展“推动者”:以务实作风打通乡村振兴梗阻
要致富,先修路。在杨向群挂联的福贡县架科底乡达大科村,多个村民小组曾深陷“出行靠走、货运靠背”的困境——仅9个村民小组通公路,其余村组的农产品难外销、生活用品难进村,发展举步维艰。为此,杨向群多次往返州、县林业、交通等部门,详细汇报村里的交通现状与村民诉求,全力协调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等难题。
在杨向群的不懈努力下,达大科村通组公路项目终于在2024年3月正式启动。开工那天,达大科村的各族群众自发来到施工现场,有的帮忙搬运物资,有的为施工人员送水送粮,脸上满是期待的笑容。如今,达大科村的通组公路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年底全线贯通。这条蜿蜒在山间的公路,不仅是村民出行的“便利路”,更是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也是民族团结的“连心路”,串起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推动交通建设,杨向群还积极为乡村发展谋划产业出路。他根据达大科村的自然条件,建议村民盘活土地、开展多种经营,外出务工学本领,让勤劳的双手挣回好日子,并协调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同时,他还鼓励村里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让达大科村的产业发展有了新方向。杨向群始终坚守“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他要求施工单位严格落实环保措施,避免破坏生态:“怒江的山水是群众的宝贵财富,不能为发展牺牲环境。”
初心从未因岁月流转而改变,服务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的信念,始终在杨向群心中坚定如初。“党中央非常关心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怒江的变化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在杨向群看来,作为政协委员,既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也要做好群众的“服务员”,更要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杨向群始终将“民族团结”“履职为民”刻在心里、落在实处,用实际行动诠释“政协委员离群众很近,委员的责任很重”。
如今的怒江州,山更绿、水更清,各族群众的笑容愈发灿烂。杨向群依旧在履职路上奔波,他表示:“守护好边疆,建设好家乡,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永远的奋斗目标。我会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怒江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全部力量。”(通讯员 吕金平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