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编者按: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千百年来始终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让城市“烟火气”更具文化味、中国韵、国际范,不断增强人民心中最朴素、最踏实的幸福感。
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倡议并成功设立的首个国际日,也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日。近年来,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世界城市日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城市加入到世界城市日的“朋友圈”中来。
本期关注地方政协和政协委员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重庆市政协: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10月27日至29日,以“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市举行,这是世界城市日首次走进中国中西部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今年8月,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超大城市发展、服务、安全、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今年以来,市政协持续关注全面推动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新时代市域社会文明治理实践等内容,“靶向”履职、步履不停。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围绕“提升主城都市区功能品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江智委员提出,强化“数字赋能”,加强地下管线数据普查、梳理和治理,健全矢量数据归集制度,分级分类构建数字孪生地图,实现“一屏掌控”;强化“物联感知”,加装智能物联感知终端,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监控,切实提高安全隐患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吴晓琳、汪源等委员建议,加强城市硬件建设迭代更新和智能化管理,建立跨部门综合数字治理系统,加快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管理、综合交通、测绘遥感等各相关行业、领域信息开放共享,助力城市韧性建设。
参与协商交流的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大家的建议给予高度肯定,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转化。
如何将新兴领域发展优势转化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优势?6月以来,市政协社法委对标落实市委关于“探索推进新兴领域治理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有效路径”“着力增强超大城市数智化协同高效治理能力”等工作要求,围绕“推动新兴领域治理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主题开展了重点调研。
其中,就强化制度保障与数字支撑,调研组提出,打造共建共治体系,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用AI赋能“基层智治”平台。坚持市级主建、区县主用,充分利用现有“基层智治”平台,统一归集上报各类数据,开发AI工具实现数据自动分送至三级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构建“事件上报—分级分类—交办处置—办结反馈—积分兑换”闭环功能。开发重大安全事故等风险预警AI模型,加强上报数据分析研判,发挥AI智能感知预警作用。
令参与调研的委员们欣慰和振奋的是,就在前不久,市政协党组报送的《推动新兴领域治理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凌云)
福建省政协:共建两岸未来美好城市家园
从马祖福澳码头到福州新家,下船就有公交接;“福马同城通卡”在手,公交地铁畅行无阻,10余个景点免费逛;依托福马产业园政策,马祖乡亲的小生意在城市里越做越红火……
今年8月5日,由福建省政协与福州市政协全力打造的特色品牌活动——2025“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活动如期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举行。活动现场,情景剧《乔迁之喜》用欢笑与泪水演绎了台胞的幸福生活,在越来越便捷的八闽智慧城市里,藏着两岸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当前,打造福州与马祖“同城生活圈”,已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这一举措后,全省迅速行动。今年5月,《福州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先行先试第二批政策》发布,让“同城”从愿景变成实景。
与此同时,省政协委员艾珂竹用10年光阴架起两岸新闻交流的桥梁。她打造的纪录片《艾在归途》,讲述了10个台胞寻亲的故事。而片中“台胞寻亲平台”的构想,最早源于她在省政协全会期间的提案。“当提案从会场走向生活,当老兵的归途变成荧屏里的重逢,我们书写的不仅是亲情,更是对两岸共同城市家园的向往。”
当天会上,省、市政协青年委员还与两岸青年学子、在闽创业就业台青和专家学者等面对面分享两岸融合发展中的政协故事。从越来越便利的生活,到越来越频繁的往来,再到越来越深入的情感,与会人员认为,探讨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更是未来城市家园持续的建设者。大家坚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共创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一定能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与人民政协结缘6年的林君盈,是福州高新区里两岸青年交流的“红娘”。她常说,政协委员的提案里藏着民生温度——从教育资源均衡到科技创新扶持,每一条建议都连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这种汇聚民智、凝聚民心的力量,让我看到制度背后的深情。”她期待两岸青年在政协平台携手,为共同的未来宜居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来福州4年的许真真,在志愿服务中找到了归属感。加入“桂溪社区台胞志愿者服务队”后,她在垃圾分类、邻里互助的小事里,触摸到福州的城市温度。“在市政协支持下,我们推动成立‘福台志愿服务中心’,就是想让志愿服务成为两岸同胞共情的桥梁。”她笑着说,希望“志愿之花”能开遍海峡两岸。
潮涌海峡,青春同行。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在这片热土上努力奋进,在融合发展浪潮中步伐坚定,共同谱写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王惠兵)
河北省政协: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河北省政协委员深入调研,为更为友好、更具活力、更加温暖的城市建设积极建言。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机制在河北试点城市取得积极成效,薛彦华委员表示,要不断优化运行机制,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协调,通过清单确保相关部门知晓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同时,建立部门间协同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推进跨部门合作项目计划实施,搭建社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平台,建立项目对接机制,帮助社区与合适的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方能确保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薛彦华建议,成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监督小组,对项目进度、质量等进行全程监督,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在关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将服务质量、儿童参与度、社区凝聚力、家庭支持度等软性指标纳入评估范围,并引入社区居民、儿童、专家学者等参与评估。
“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杨金龙委员关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他建议,探索与青年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和设施建设标准,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青年宜居宜业地,尊重和发挥青年在青年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政策参与能力,扩大他们对公共事务和重大决策的贡献度。
青年人充满梦想,助力青年筑梦圆梦,是城市发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杨金龙说,要完善创业孵化园区功能,组建青年项目落地服务队伍,为初创青年提供全流程的政策、技术和金融支持,引导相关企业机构针对青年成长发展推出优惠激励举措,以及求职咨询、心理健康咨询等友好服务。在保障青年安居乐业方面,杨金龙建议,建立住房、医疗、教育等青年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和青年发展政策清单,切实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
无论是儿童友好型城市还是青年发展型城市,都需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感到温暖。明憨委员说,要在政策法规、基础建设、社会服务等层面,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人文关怀。他建议,建设更多的广场、公园、人工湖等公共设施和绿化项目,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利用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友好的城市环境。(记者 高新国)
海南省各级政协委员:打造都市的“诗与远方”
椰树摇曳多姿、鸟声此起彼伏、高楼鳞次栉比……10月的海口湾畔,坐落在万绿园、滨海公园、世纪公园相交处的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不仅是城市繁华与生态静谧的交融点,更是“凉资源”向“热经济”转化的生动实践地。
“工作累了一抬眼,碧海蓝天,椰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自然生态融入城市建设,让园区工作人员小许幸福感满满。
这是近年来海南城市更新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2025年5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规划、用地、审批监管、投融资等方面对海南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提出了20条支持举措,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和安全韧性。
海南省各级政协委员为此纷纷支招。
省政协委员伍晓红认为,海南正步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加快向高质量转型,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等重大挑战。建议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与气候行动相结合,形成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促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城市更新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动能的重要抓手。”陈卫东委员提出,在城市更新中要统筹考虑居民需求,因地制宜优化功能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构建嵌入式生活、学习、就医、就业等空间环境,配齐建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为满足居民对休闲和文化体育设施的需求,海口市政府通过挖掘利用城市内的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相继建成162处“口袋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李才岛、邝红梅、李焕明等海口市政协委员建议,科学合理地开展规划和设计,有效维护管理措施,打造安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且适合群众使用的多功能“口袋公园”。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省49个“口袋公园”建设中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绿色低碳、雨水花园等理念,设计方案遵循便民亲民、适地适树等原则,形成“一园一品”格局。省交通运输厅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全面推行生态环保设计和生态防护技术,如采用生态植草沟等,在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项目中推广废旧路基、路面材料回收利用。省生态环境厅推动海口市入选首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形成热带滨海气候韧性社区北港岛模式,在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退化红树林修复。(记者 陈启杰)
甘肃兰州市政协: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键”
城市更新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牵动民生幸福。
甘肃兰州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但“两山夹一河”的特殊狭窄地形让城市可开发利用空间受限,中心城区人地矛盾突出。今年8月以来,兰州市政协围绕第五期“市委书记倾听委员之声”的“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主题,启动并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扎实的调研。此次主题调研重点围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与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及发展活力展开,旨在广泛凝聚共识,精准建言献策,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提供务实支持。
9月上旬开始,兰州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市直部门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研组,实地走访部分城市更新项目以及老旧小区、老旧街区等,全面了解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组紧扣城市更新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深度交流研讨。同时,紧紧围绕兰州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相关部署,逐条逐项梳理,结合兰州实际,聚焦城市资源环境维护、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出了40个调研子课题,聚焦破解堵点难点,谋细谋实对策措施,进一步找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的具体路径。
针对存在问题,参考各地先进经验,吸收各方意见建议,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全方位、多角度精准建言献策,提出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26条建议和措施。
“进一步健全‘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分级落实’的三级工作架构,建立跨部门、跨县区协同会商机制,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基础设施配套等跨领域任务,实行‘一项任务、一个专班、一套方案’,切实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联动。”
“进一步明确地下管网改造、历史街区修缮、老旧建筑改造及房屋体检等重点领域技术要求,修订消防、公共配套等分类标准,持续规范工程流程,确保城市更新项目高质量建设。”
“针对老旧小区建成年代久、硬件短板突出的现状,统筹推进基础改造,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老旧小区密集片区推行‘连片打包改造’,整合零散空地,建设社区中心广场,新增停车、健身、休憩等公共设施,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保留社区文化记忆,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小区建筑、设施进行保护性改造,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
城市更新,既是关乎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兰州市政协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通过专题调研,听到了更多的群众心声和诉求,看到了基层首创经验和一线难点难题以及省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将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深入分析、认真推敲、反复打磨,努力提出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形成有分量、有深度的调研成果。(王钊)
西安临潼区政协:问诊城市治理 共建幸福之城
城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为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再上新台阶,近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聚焦“提升城市治理质效”开展专题协商,为建设幸福之城集智聚力。
今年以来,临潼区持续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治理效能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陕西省政府批复,单元详细规划形成“一张图”管控格局,16个老旧小区改造有序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总投资88%,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力逐步提升。
“当前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资金、要素等保障压力依然存在。”区委常委、副区长孟俊平在通报全区城市治理工作情况时表示,面对发展需要和群众期盼,优化管理服务、破解城市难题刻不容缓。
围绕治理中的难点、堵点与痛点问题,委员们踊跃建言、各抒己见。
“城区交通堵、停车难,影响市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区政协常委冯斌聚焦商业集中区货车装卸和学校、医院高峰车流交织导致的拥堵问题,建议在医院、学校周边增建立体停车场,推动机关单位车位错时共享,在城区主干道升级智能交通系统,推行“绿波通行”,畅通城市“血脉”。
区政协常委李红梅在走访背街小巷时注意到,部分区域路面破损、排水不畅。她呼吁,制定背街小巷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优先改造群众反映强烈的“盲区巷道”,推广“街巷长制”,配套“红黑榜”考评机制,推动集中整治转向长效管护。
夜市管理如何兼顾“烟火气”与“文明风”?区政协委员高汝洧调研发现,部分夜市存在占道经营、环境脏乱、车辆乱停等问题。他建议,要妥善处理“便民”与“扰民”的现实矛盾,将芷文路夜市迁移至闲置区域,或设置物理隔离以缓解交通压力,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开展运营试点,打造有序整洁的示范街区。
“我区坐拥兵马俑、华清宫等顶级IP,推出了《长恨歌》等实景演出,但城市建筑与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仍显薄弱。”区政协委员李谊建议,要强化特色风貌塑造,在城区增设秦唐文化主题雕塑、数字宣传载体,打造“一街一景”文化标识,开发特色文创商品,建设非遗工坊体验区,让文化可触可感。
区政协主席吕新海在综合委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对策:要坚持规划统筹,协调推进破解难题,保障民生工程和基建项目高效落地;要补齐功能短板,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要强化精细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运行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要推动共建共享,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机制,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
孟俊平表示,委员们的意见建议精准务实,区政府将系统梳理研判,充分借鉴参考,举一反三,持续推动城市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记者 路强 通讯员 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