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磅礴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建议》,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深刻阐明“十五五”时期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宣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历史主动,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围绕“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积极建言,为编制实施“十五五”规划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一、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坚定发展信心决心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成果丰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在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历程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202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一系列前瞻谋划、精准举措落地见效,推动中国经济航船稳健前行。“十四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2024年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稳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至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9.2%,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高端芯片等前沿领域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新发展格局构建更加完善,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不断巩固。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改革提供清晰的战略指引。“十四五”时期,我国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的106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多元化贸易格局加速形成,我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从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十四五”以来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缩减,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日益健全,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活跃读者1.1亿人,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文物保护利用、考古研究得到全面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成果丰硕。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快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文化遗产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旅游演艺等持续升温。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游”“中国购”已成为境外民众的新时尚。
——绿色发展成效斐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一系列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举措,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结构性变革。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2024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0.4%,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清洁能源快速发展,2021年—2024年太阳能、核能、风力发电量合计年均增长20.3%。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比2020年增长2.6倍。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充分展现大国担当,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民生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4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7.34亿人,2021年至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年末值稳定在5.1%~5.5%,就业预期稳定。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2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4.1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5%,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教育强国加快建设,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2%,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8%,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在95%以上。医疗健康资源更加丰富,“十四五”期间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均预期寿命从77.9岁提高到79岁。重点群体民生保障更加有力,2024年全国有867万名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
——社会治理效能增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入人心,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建言献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心聚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有力,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法制体系更加完善,近五年来新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63件次,粮食安全保障法、能源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应急处置更加高效,“十四五”时期累计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85次,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规模增至近22万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和强大发展动力。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从历史成就中汲取奋进力量,不断增强自信心、提振精气神,进一步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以“要登绝顶莫辞劳”的意志,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要充分认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进一步增进对编制实施“十五五”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划科学编制、有效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实践探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鲜明特色,其优势既体现在“科学制定”的顶层设计智慧中,更彰显于“接续实施”的长期实践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正是这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实践,让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面向未来,必须要坚持好、发挥好五年规划的制度优势,深刻把握不同时期的阶段性要求,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谋划好、执行好五年规划,接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强调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十五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规划好实施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中国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冲刺阶段。从历史维度看,“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跃”;从实践维度看,“十五五”规划的落地见效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条件和增长模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诸多新趋势新特征,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也更为复杂严峻。因此,“十五五”规划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筑牢根基,在协调发展中破解难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等主要目标。新时代新征程,要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六个坚持”的主要原则,才能朝着正确前进方向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五年规划能够接续实施的根本政治保证,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偏航、不走样的“定盘星”。每一次编制五年规划,党中央都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吸纳各方智慧,通过《建议》为规划科学编制谋篇布局、指明方向。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和汇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实践充分证明,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复杂局面中把握发展规律和正确方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要深入学习领会《建议》中关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部署,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中国式现代化就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经济转型升级、民生需求升级、治理体系完善等多重任务,必须紧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深入学习领会《建议》中关于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重要部署,把人民关切作为规划的出发点、人民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源、人民满意作为成效的试金石,真正编制出为民、惠民、利民的发展蓝图,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发展目标与人民需求的动态匹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感,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的发展理念的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建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核心,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要优化新兴产业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统筹“新经济”培育与“旧经济”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旧协同发展。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改革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则是调整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十五五”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都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利益固化藩篱,释放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要深入学习领会《建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破解制约有效需求扩大和供给体系升级的结构性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要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建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五年规划既可以将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发展理念和重点任务有效传达给市场经营主体,也可以为市场更加精准高效配置资源提供权威指导,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重要制度载体。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本质上是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机融合,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优势。要深入学习领会《建议》关于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部署,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夯实市场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明确有为政府的职能边界与发力点,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破除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激发市场内生动力,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六)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更加严峻复杂,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化解发展风险的现实需要,只有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要深入学习领会《建议》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部署,坚定不移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发展全过程,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强化战略引领,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安全基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发展质量。
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要求,以高质量履职助力实现“十五五”发展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协商议政。”《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全局性工作,关系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履行,关系凝聚共识、增进团结工作的成效,关系人民政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组织引导提案委员会及所联系界别委员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大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要坚持围绕中心,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积极支持和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重点难点问题,提出高质量提案,为“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实施献计出力。
要深化提案办理协商,把协商贯穿提案提出、立案、交办、办理、督办、反馈各环节。聚焦“十五五”规划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持续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彰显中国式民主的生机活力。
要广泛凝心聚力,积极支持引导全体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全体会议期间的34个界别、58个小组,通过提案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见呼声,更好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既通过提案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又通过提案办理,加强提办双方的协商交流,提升共识度、拓展团结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