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金秋十月,浙江各地进入秋粮成熟收割期,田间地头农机轰鸣,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一个个依山而建、枕水而居的美丽乡村,相互串联成景,连缀成一幅活力四射的和美乡村画卷,蕴藏着诸多美好……
2023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浙江省乡村点亮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做好“千万工程”后半篇文章,乡村运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课题、高频词和新出路。
今年,浙江省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把组织好“创新乡村运营模式,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民生协商会作为重要履职任务。10月20日,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会,部分政协委员、专家、界别群众代表围绕主题踊跃发言,会议还通过数字政协“协商在线”开展主题议政。
“乡村运营要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必须坚持市场化运营的方向。”在省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浙江农林大学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潘伟光看来,激活乡村市场化运营活力还需优化运营主体,创新完善引育并举壮大市场化运营队伍的政策机制、提升乡村特色品牌运营的政策机制、降低乡村市场化运营成本的政策机制及激活乡村发展要素的政策机制。
“新农活”缺“新农人”,现有政策更偏向一产“田秀才”,二、三产所需加工研发、品牌营销、数智运营等人才缺口较大是省政协委员、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切身感触面临的问题。他建议“深入挖掘每个片区独特的农产品种质资源、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价值,制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一片一业’发展规划和路线图,引导资源要素精准投入”。他还建议提升要素配套,做实“用地保障﹢产业补短”;着眼产业需求,做强“精准识才用才工程”。
农村妇女占农村劳动力的七成左右,特别是在山区县多为留守妇女、陪读妈妈、老年妇女,她们是缩小三大差距薄弱群体之一。省政协常委沈素芹建议统筹推进百万共富庭院、千个共富市集、万家共富工坊建设,持续推动巾帼共富工坊迭代升级。注重赋能服务,让巾帼共富工坊成为挖掘农村妇女所长的乡愁型产业之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希望在青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湖州青年就业创业新增近39.4万人,其中留乡从业的占比约10%。过去一年多,全市积极为青年入乡提供政策支持,实施了352个返乡入乡青年创业项目,培育现代“新农人”3万余人、“农创客”超8000名、创客团队900余个,为乡村旅游创新带来“源头活水”。省政协委员、湖州市政协主席李上葵围绕筑巢引凤、安居乐业、培根护苗提出建议,助力青年与乡村有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
受邀参会的余姚市黄家埠镇五车堰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松权在会场分享了带着村民干,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运营中核心引擎作用的好做法。
江山市政协委员、大陈乡党委副书记王浩聚焦破解“难以唤醒”的资产僵局等困境,提出“构建利益联结和联农带农机制,多元化整合‘沉睡’资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土地金融属性。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一村一策’精准指导……”
协商会上,大家还建议,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支持通过资源资产入股、组建强村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方式参与乡村运营;引育专业化运营团队,扶持农创客、新农人等新兴力量发展;充分利用村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生态价值,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用好电商平台助农兴村;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集约高效配置空间资源,保障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空间;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探索组团发展模式。
“以产引才”,呼唤青年入乡,激发乡村自我进化的能量;“以才兴产”,激活发展新引擎;“产才融合”……“浙里”已奏响乡村发展协奏曲,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扑面而来。(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