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共同关注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10-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江西南昌市政协:加速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委员们所提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实践价值,充分彰显了心系发展的情怀和敬业奉献的精神。”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政协常委会“南昌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运行情况”专题协商会上,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要求相关市直单位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加快政协协商成果转化运用,更好地指导和推进工作。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南昌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制造业立市,以“8810”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年初,市政协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运行情况’列为2025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希望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供决策参考。”市政协副主席黄清玉介绍,课题组深入南昌各县区,实地走访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传统针纺等关键行业的代表性规上企业,并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回收了百余份有效问卷。组织召开了企业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部门协调会,广泛听取政协委员、企业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建议。

“高校侧重学术论文与奖项,企业关注经济效益,目标差异易导致利益不协同。”李自强委员直陈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仍存在“两张皮”——合作机制仍“失衡”、成果转化有“堵点”、人才流动存“壁垒”。如何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李自强建议,试点推广“企业﹢高校﹢政府”三方战略协议模式,明确合作期限、研发目标及利益分配规则。推行“知识产权共享﹢阶梯式分成”模式,并完善激励机制。同时,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基金,降低企业前期投入风险。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也深切感受到企业研发机构在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和服务支撑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洪明委员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实体化运营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施、技术成果等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建立市级科技资源数据库,动态更新设备信息,方便企业查询和申请使用,避免重复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研发是典型的资金、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业务活动。聂志华委员建议,用好现有的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人才福利的政策‌。针对南昌产业与企业特点,制定精准政策,如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给予利息补贴、中小微企业数转贷等。加速构建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加速“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协商会上,委员们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和课题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不同视角提出意见建议。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回应委员关切:“将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优化布局工作,力争推动更多优质平台纳入高级别‘白名单’,提升能级。”“持续落实好南昌新‘人才10条’对新创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平台的政策奖励,加快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建设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平台,打造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争做勇于担当的实干家、改革发展的促进派、界别群众的贴心人,以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政协主席肖玉文希望政协委员们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点、人民群众期盼的热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多提有分量、有见地的睿智之言,多献接地气、能落地的管用之策。

李红军表示,市委将一如既往支持政协依章履职、发挥作用,完善参政议政成果采纳落实机制,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及时研究解决政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委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王磊 廖斌)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政协:AI驱动打造“智慧之城”

“情况摸得清、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实。”

日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市长李玉成高度评价市政协的调研成果。会议以“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助推钦州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体现了市政协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之时,钦州市如何以“应用牵引、创新驱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助力解开此问题,市政协数月前组成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

“我们的调研一定要站在为市委、市政府解决问题的角度,摸清底子,找准症结,提出‘金点子’。”市政协主席吕洪安为整个调研工作定下了基调。

调研组深入学习中央、自治区及市委的相关政策、部署要求,明确了钦州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东盟合作枢纽的发展需求。调研组成员参加各类培训,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迅速提升。

钦州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有什么”,正在“干什么”,计划“怎么干”?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深入到县区、园区及企业、院校等,实地了解钦州发展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调研显示,钦州已构建起“政策﹢基建﹢场景”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方面,华为昇腾算力服务器、联想5000P智算中心等设施已建成;智慧港口、智慧海关、智慧农业等示范项目也相继落地。市政协委员李健感慨地说:“没想到钦州建成了这么好的数字底座。”

与此同时,发展“瓶颈”也看得明白。“钦州的产业仍普遍存在附加值低的问题。比如,石化产业仍以基础化工为主,高端精细化工占比不足15%;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不足35%;钦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但智慧化水平仅相当于东部发达港口的60%。”一组数据表明,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是钦州产业强链补链、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调研报告指出,钦州人工智能发展存在四大短板,包括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基础能力短缺、产业生态薄弱和要素保障不足。

比如,广西沧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直言,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多款可量产的水下机器人、无人艇和仿生机器鱼等,其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生态修复等场景。“公司最大的问题是用工难,专业人才招聘困难。”

“专用智能算力资源总量有限,缺乏统一算力调度,数据孤岛现象突出。”黄兆明委员建议整合资源,建设统一的数据资源底座和算力资源调度平台。

陈建军委员则建议定期发布一批“人工智能﹢”重点应用场景清单,吸引实力团队及企业参与。

针对现存问题,为助力钦州“破局”,推动以AI赋能千行百业,调研组提出了“强统筹、夯基础、拓场景、育产业、深合作、优生态”6项建议。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市级人工智能发展领导小组、扩大智算中心规模、发布“揭榜挂帅”场景榜单等。

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转型无方案、投入无底气、落地无人才”困境,许馨委员在会上发言建议打造“钦州AI服务超市”,让中小企业实现“按需付费、即插即用、零代码上手”,大幅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和前期投入风险。

市大数据发展局局长徐超然回应,将继续强化关键技术支撑能力,探索成立“钦州市AI算法联合实验室”,整合高校、华为技术团队和本地企业力量,开展石化安全、跨境多语种处理、应急预警等关键技术攻关。

“政协的调研成果和委员的发言很有针对性,对我市实施人工智能发展突破行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李玉成表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调研成果,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民生需求,在“产业赋能、枢纽提效、民生提质”三大领域攻坚突破,打造标杆应用创新场景。(胡治华)

 

福建福州马尾区政协:共探“智”造新路径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深刻重塑经济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日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政协举办以“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为主题的委员沙龙活动,与会委员围桌而坐,现场气氛高涨,共话发展,共谋良策,共探“智”造新路径。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马尾作为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示范区,正凝聚起“智赋制造”的共识与力量,马尾的制造企业,正站在从“制造”向“智造”跨越的关键路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转型答卷。

如何让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如何让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共生?这场思想的碰撞,没有得出唯一的“标准答案”,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以数据为核心资产,以场景为实践抓手,以生态为发展支撑,以人才为根本动力。

在区政协委员、新大陆(福建)公共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龙看来,应由政府进一步牵头搭建区域性数据共享与治理平台,破解“数据孤岛”难题,让零散的数据资源产生系统性智能,让每个企业都有属于企业自己的、带有行业特性的“特殊数据”。

“AI不是替代人,而是要求教育培养‘会与AI协作’的新型人才。”区政协委员陈丽英与部分企业家认为,当前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衔接不足,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导致“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只有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业项目中淬炼能力,才能为产业转型输送真正的“智创人才”。

与此同时,不少委员建议,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协同创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链条的渗透,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

当天委员沙龙中,与会人员还实地走访了万德电气的智能电机生产车间、电机展览馆及研发中心,近距离观察马尾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历程。(记者 王惠兵)

 

福建福州马尾区政协:共探“智”造新路径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深刻重塑经济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日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政协举办以“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为主题的委员沙龙活动,与会委员围桌而坐,现场气氛高涨,共话发展,共谋良策,共探“智”造新路径。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马尾作为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示范区,正凝聚起“智赋制造”的共识与力量,马尾的制造企业,正站在从“制造”向“智造”跨越的关键路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转型答卷。

如何让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如何让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共生?这场思想的碰撞,没有得出唯一的“标准答案”,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以数据为核心资产,以场景为实践抓手,以生态为发展支撑,以人才为根本动力。

在区政协委员、新大陆(福建)公共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龙看来,应由政府进一步牵头搭建区域性数据共享与治理平台,破解“数据孤岛”难题,让零散的数据资源产生系统性智能,让每个企业都有属于企业自己的、带有行业特性的“特殊数据”。

“AI不是替代人,而是要求教育培养‘会与AI协作’的新型人才。”区政协委员陈丽英与部分企业家认为,当前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衔接不足,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导致“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只有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业项目中淬炼能力,才能为产业转型输送真正的“智创人才”。

与此同时,不少委员建议,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协同创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链条的渗透,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

当天委员沙龙中,与会人员还实地走访了万德电气的智能电机生产车间、电机展览馆及研发中心,近距离观察马尾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历程。(记者 王惠兵)

 

湖南湘潭市政协:激发38%土地的创新活力

规划建设湘江科学城,是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关键之举。在总面积153.65平方公里的湘江科学城规划中,湘潭片区占地58.3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8%。近日,湘潭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围绕“举全市之力,加快推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主题开展专题协商。

“湘江科学城长沙片区与湘潭片区是湘江科学城的‘一体两片’,既有定位与差异化发展问题,也有融合发展、跨界协同问题。长沙片区做基础研究,湘潭片区就要做应用转化;长沙片区聚焦从‘0’到‘1’,湘潭片区就要专注从‘1’到‘10’。”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尹向东说。

协商会上,委员们纷纷提出“金点子”。李海海委员建议,建设低空飞行器研发与试验平台,重点突破飞控系统、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率先在物流运输、城市巡检、应急救援、医疗急送等领域布局低空经济应用。黄艺委员提出,实施“中试基地孵化计划”,打造“湖南省汽车动力总成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湖南省微创介入手术设备及耗材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

金融活水如何精准灌溉科技发展?熊文娟委员建议,将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扩大至2亿至3亿元,推行“见贷即补”模式,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成功率。李亮华、黄牛武等委员则围绕发展人工智能、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方面提出建议。

在互动交流环节,湘潭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湘潭经开区等市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就委员建议作出回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勇担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先锋 加快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的建议案(草案)。

湘潭市委常委、副市长周艳希在会上充分肯定市政协专题协商成果。她说,要把认识提得更高一点,把政策学得更透一点,把家底摸得更准一点,把工作做得更实一点,把改革推进得更快一点,奋力在区域竞合中开创新局面。

市政协主席杨真平表示,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前瞻谋划“十五五”发展,全力助推湘江科学城建设。要聚力协商成果转化,落实好《关于政协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政协协商从“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彰显政协制度优势。(记者 刘洋 通讯员 马罗莎)

 

江苏无锡滨湖区政协:山水东路创新味浓

雪浪山麓、太湖岸边,以山水东路为中轴线规划建设的山水东路科创谷,串联起了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等一批科创资源,也助力无锡市滨湖区成就了江苏省内独一份的院所经济。2025年1—9月,院所经济入库税收达5.7亿元,同比增长4%。滨湖区政协委员的身影始终活跃在规划现场、科研一线。

人工智能产业是科创谷重点发展的产业。2024年下半年,多位区政协委员共同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委员们深入调研后,在今年初联名提交《关于推广应用场景,推进“算力﹢算法﹢数据”融通,促进人工智能产业聚合发展的提案》,建议构建人工智能创新服务平台,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加强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扶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等多家单位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提案建议,明确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从壮大产业规模、激活产业势能、赋能新型工业、筑牢算力底座四方面推进落实。

目前科创谷内已引入宁德时代(无锡)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太湖湾车联网创新中心;申威信创产业园一期申威展厅已完成装修投用,适配中心具备入驻条件。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算力﹢算法﹢数据”融通应用场景逐步落地。

产业是科创谷的“脊梁”。今年年初,在区政协全会上,区政协委员魏子杰、龚明建议,要让“智力富矿”转化为“发展动能”,关键在于打通供需对接、强化资源保障。他们提出牵头搭建院所与龙头企业的技术对接桥梁。区政协委员顾宏杰,建议围绕科创谷主导产业,针对性招引扶持更多科技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有效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

区有关部门多举措落实委员建议。区科技局联动多部门实施企业梯次培育、支持技术创新、鼓励技术攻关、强化政策引领等举措,招商部门同步响应出台产业招商图谱,紧扣“1﹢3﹢X”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对接、靶向招商。

目前,总投资50亿元、总用地规模约130亩的南泉科技园项目已启动推进;航空(低空)信息系统产业园、TikTok无锡国际数字贸易港项目地块调规已完成,项目方正对接工业用地申报材料等细节,优质项目招引落地工作稳步推进。

“留得住人才,才能留得住创新。”这是委员们在人才服务专题调研中形成的共识。针对高层次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难题,区政协委员王振宇提出打造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的想法,具体涵盖整合住房、教育、医疗资源,推出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协调优质学校开设人才子女绿色通道等内容。

相关部门积极吸纳建议,将其纳入人才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如今,《关于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人才特区”的若干政策举措》已经出台。滨湖区在科创谷设立“滨湖人才港”,整合全区12项政务服务事项及财务、法律、金融、科创等公共服务,推动“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同时,当地首个国际人才公寓项目也已投入使用,项目提供标准一室、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等多种户型共676套,围绕青年人才居住、生活、成长的需求,还构建了配套的共享空间。(通讯员 杜军虎 朱潇 记者 江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