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关于“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部署,10月11日至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率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调研组,围绕“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赴山东开展专题调研。
用好文脉同根同源之义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血脉亲情联系,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在赴鲁深入泰安、济宁、枣庄三地调研期间,调研组也把调研重点放在山东如何基于自身深厚文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着力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有益做法以及齐鲁文化在拓展两岸文化交流中的潜力与价值。
10月12日,调研组一行冒雨来到位于山东泰安泰山南麓的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2600平方米的遗址公园设立发现、探索、守护、仰望大汶口四个主题板块,以文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大汶口文化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走进这里让我想起一位台青参观完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址),和我分享的观后感:‘中华文明可以延续这么久且不间断,与我们文化的兼容并蓄特质有关,这是中华民族了不起的智慧。作为台湾青年,自己需要找寻到自己的根,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全国政协委员、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蔡睿长期从事两岸交流工作,在他看来,每次自己走进文化历史类博物馆都会有新收获,台湾青年更会如此。他认为,用好一个个具象的中华文明溯源现场,对于唤醒台湾同胞对“根”的认知,感受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十分有价值。
“带领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年走进像大汶口文化遗址这样,能够生动铺展开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实证场域,会让他们在文化时空隧道中自然找寻到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密码,让‘根脉同源’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宇红建议,加强对中华文化溯源一类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展示,通过举办两岸联合考古、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调研组一行随后几日又相继走进曲阜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孟庙、孟府等代表儒家文化的文博场域,了解山东省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情况,立足本省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调研组表示,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途径,对于团结台湾同胞,扭转岛内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趋势,增加台湾同胞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深挖交流活动效能之功
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相约齐鲁·情系中华”鲁台青年文化交流节、《论语》读写接力大会、血脉相连·海岱同祭台湾青年抗战80周年历史同行之旅……行走齐鲁大地,调研组一行了解到山东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发挥文化地标作用,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鲁台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孔府、孔庙、台儿庄古城获批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孟府设立为台港澳青年交流实习基地,岱庙、灵应宫、邹城博物馆等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山东省也面临基于民进党当局刻意阻挠两岸民间交流,需要破题的工作难点,来自福建、江苏、北京等开展两岸交流活动重地的委员们,在调研路上展开了一场“移动协商会”。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龙明彪认为,山东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在岛内逾百万人的宗亲资源基础,有条件也应有担当力举办类似海峡论坛这样规模、聚焦文化主题的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许又声建议,山东整合现有的资源和平台,通过更具品牌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聚合岛内更广层面、更多团体和更宽年龄段的台胞,以活动聚人心,以活动增进台湾同胞对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深耕东方文化研究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研究中心主任林敏洁,用“十分震撼”形容走进位于山东滕州荆河之滨的墨子纪念馆带给她的触动。“我在墨子纪念馆找到了理想化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模样。”林敏洁认为,行之有效的两岸交流活动应关注提供的交流“菜品”是否符合台胞的“口味”,“要让台胞乡亲‘愿意吃’”,要达到这一效能,需要在交流活动解说和导赏中重视和加强受众感、趣味性和互动性。
一边参观、一边聆听解说员们生动的解说,还触动林敏洁想起2024年作为评委参加江苏省对台交流基地讲解员技能大赛的一些感触,“通过这样的赛事,能够有效激发和提升从事对台交流活动的解说员群体的基本功。”据国台办公布的统计数字,目前国台办在全国24个省区市设立了近百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如何让台胞们走进这些地方更有感?这是设立交流基地和举办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初衷所在。林敏洁认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现在也走到了“提质增效”的阶段,如何让台胞来一趟留下更多入心入脑的记忆,修复被民进党当局政治操弄破坏的文化记忆,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国族认同,是当下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需要着力思考的方面。
通过此行调研,也触动了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孙昌隆对“以文为桥”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促进心灵契合效能方面的一些思考,“一路调研我们看到山东多地展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为探索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心灵契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和思路。建议拓展思路,不断创新,为两岸青年提供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具深度和温度的文化体验活动,让两岸青年从圣贤智慧中汲取精神力量,促进两岸青年在思想层面的交流与融合。”
激活文化传播入心之用
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北京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伟看来,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持续推行“去中国化”政策,企图割裂两岸历史与文化联结,这种倒行逆施是对民族根脉的背叛。面对这种情况,更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这一重要论述的现实指导意义,将文化交流作为打破阻挠、争取人心的关键之举。
调研组在山东多地调研中也感受到,虽然当前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阻挠,但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之间最深厚、最持久的联结,始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承载两岸共同记忆的中华文化、融合历史元素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作品,依然深受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领域新动力。就如何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手段,面向台湾青年群体开展常态化的对话交流,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深圳市委会主委林娜建议“以文为媒”,善用新媒体矩阵,以动漫、短视频、VR体验、AI等形式,将孔子故事、泰山文化转化为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并通过YouTube、小红书、抖音、微信、line等平台在岛内传播。
调研组表示,面对当前台海形势,应以更多元的传播载体、更创新的传播手段,让文化成为联结两岸民心、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优势作用,围绕深化创新“以文为媒”,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和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研究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为更好落实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记者 修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