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丨以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2025-10-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科技创新始终是“关键变量”,更是“最大增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既是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动力从何而来”的响亮回答。“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更是引领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迈进的“第一动力”。

科技自立自强:应对全球变局与时代挑战的“必答题”。“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复杂局面。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国具备独特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超大规模市场为技术迭代提供了丰富应用场景,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全链条支撑,丰富的人才资源(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这些优势的叠加,正是我们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所在。

新质生产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引擎”。中国经济“十四五”期间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从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到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再到发挥创新主平台、主阵地的引领作用,一系列务实举措的落地生根,正在产出丰硕的发展果实。

读懂“十五五”规划和经济发展,既要看短期之“形”,更要看长期之“势”;既要看增长之“量”,更要看发展之“质”。

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主攻方向,坚持新老并举、实数融合,锚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议》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正是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指明了路径。一方面,原始创新是“源头活水”。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跃升至第10位。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在芯片、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建议》明确要求“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就是要通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的协同攻关,解决“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根技术”。另一方面,产业创新是“转化枢纽”。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才能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培育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例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不仅实现了全球领先的产业规模(2024年销量占全球60%以上),更带动了上游锂电材料、中游三电系统、下游充换电设施的全产业链升级,这就是新质生产力“技术突破—产业壮大—经济跃升”的生动实践。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科技与产业活力的“催化剂”。其一,强化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于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需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创新联合体,避免“碎片化”研发。其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鼓励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发展科技金融(如科创板、风险投资),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推广“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模式,加速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其三,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是决定性因素。培育“人才—产业”良性循环,推动“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融合用人”,培养一批“懂技术、会转化、能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其四,优化创新生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营造鼓励冒险的容错机制,让“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以科技之“进”拓发展之“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累计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连续31个月超过30%,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以商业航天、国产大飞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向好;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未来产业正呈现关键技术多点突破态势。这一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反映了新质生产力正在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中国经济的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以创新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是最硬核的支撑。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聚力,就一定能引领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作者张连起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