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意见》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具体举措,更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
深刻领会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意义
教育数字化是引领教育改革的核心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学习思维模式。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数字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催生新的教育场景和教育形式,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为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提供可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基础,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数字化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说明教育和科技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内在联系。数字技术引发知识生产模式与传播模式深刻变化,推动教育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配置、教育质效向标准化个性化融合统一。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布局、探索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研发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跃迁,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落地”的良性循环,为民族复兴锻造科技硬实力。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技术人才、数字化管理人才和数字化应用人才。要将数字理念融入育人过程,将数字思维融入育人体系,将数字技术融入育人实践,将数字生态融入育人环境。从战略全局看,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升级,更将为在数字化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供具体方案,为强国建设提供强大人才保障。
全面把握教育数字化的发展重点
以集成化构建教育平台新生态。教育数字化要通过资源整合、数据融通、服务升级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平台集成化水平,形成全域贯通、协同共生的数字教育新生态。一是集成“四横五纵”教育资源,整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全领域资源,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数字资源供给,支持统一入口,实现个性推荐,健全周期管理,完善评价反馈。二是集成“跨级跨域”教育数据,依托数据融通打破校际、区域壁垒,建立教育数据与国家人口、空间地理、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等领域的互联网络,构建大数据赋能教育治理新体系。三是集成“一网通办”公共服务,改进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框架,优化入学、考试、就业等全流程全业务在线办理,推动教育公共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
以智能化塑造教学科研新范式。教育数字化要科学把握人工智能的定位、方向、方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在教学方面,加快建设教育大模型,积极探索个性化学习定制、智能学习诊断、虚拟仿真教学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实践;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改革全流程,强化AI驱动的决策支持与动态评估,推动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学科大数据,常态监测发展,赋能布局调整,推动学科专业评估数字化转型。在科研方面,大模型等技术有助于将科研人员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幅提升知识发现、仿真实验、成果转化等环节的效率,进一步激发科研活力;数据共享、算力协同等模式将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为解决“卡脖子”技术提供智能支撑。
以国际化拓展数字教育新格局。以更开放的胸襟推动国际合作,既展现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果、做强“数字丝绸之路”的教育纽带,更要通过技术赋能、资源共享促进文明间的对话,培育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一方面,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国际共建共享,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建立多语种、分众化的课程资源库,推动“慕课出海”与“鲁班工坊”协同发力,打造全球影响力数字教育品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数字﹢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助力全球教育普惠发展;另一方面,推进学分学历标准国际互信互认,通过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等平台,推动我国在师生数字素养、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安全伦理等领域的标准上升为国际共识,增强中国教育数字化的规则话语权。
加速共享教育数字化的实践成果
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破解资源不均的数字鸿沟。应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引导不同地区的资源分配力度,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例如,提供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卫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智能终端配备等,缩小“数字鸿沟”。建立统一的教育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探索平台激励机制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同时,可出台政策规范数据安全、资源版权、隐私保护等问题,并建立教学效果动态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此外,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共建,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推进模式,使教育数字化惠及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
坚持需求驱动和应用导向,形成好用耐用的产品服务。教育数字化产品需要立足实际需求,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避免“技术堆砌”和“华而不实”。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用户的真实需求,实现资源个性化推荐。同时,建立“试点—反馈—激励—优化”的闭环机制,让一线教师主动积极参与产品测试,保证工具符合实际教学场景。此外,应加强教师数字化培训,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并提供长期运维支持,确保产品“用得上、用得好”。只有真正解决教育痛点的数字化服务,才能被广泛接受并长期使用,最终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创新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释放质效并举的改革活力。从管理模式创新和评价体系优化两个维度,构建教育数字化的系统性改革框架。在管理模式上,通过智慧校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升级和软硬件、数据安全等领域标准规范健全,打破资源壁垒,确保技术应用的规范协同;同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以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保障经费,并向薄弱地区倾斜,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在评价体系上,强化应用导向,将数字化成效纳入办学评估和评优体系,并依托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构建智能评价系统和大模型应用,推动个性化学习与科学决策。二者有机结合,既解决资源分配不均、标准碎片化等问题,又通过动态反馈优化管理效能,最终实现教育数字化在质量与效率上的双重提升。
重视产权保护和安全防护,营造和谐向善的育人氛围。教育数字化转型需以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安全防护为基石。严格执行提供、上线、更新审查制度,确保资源内容政治正确、知识产权清晰,通过优质资源供给构建健康向上的教育数字化生态;依托国家网络身份认证体系,落实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防护,重点防范数据篡改、泄露及滥用,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育人空间,同步加强未成年人信息保护与合规审计;在人工智能应用上,需建立算法备案与安全评估制度,防范网络攻击、算法偏见等问题,坚持智能向善伦理准则,通过技术赋能与伦理引导并重,严格监管校园AI产品使用,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教育性与成长性,为学生营造清朗向上的数字成长环境。
(作者王金龙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