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理论和实践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具有坚实而深厚的原理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主要体现在价值立场、领导力量、根本动力、发展方式、对外关系这五个有机统一的方面。充分理解其原理基础,对于深化认识和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价值立场上,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
“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现代化的前提性问题,同时也是区别不同现代化的基本尺度。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且社会历史发展最终是要实现人类解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过程,其根本意义就在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基于人民需要谋划发展,依靠人民力量推动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再到“幸福美好”的跃升,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且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领导力量上,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原理
“由谁领导”的问题是现代化的根本性问题,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恩格斯曾在致格尔松·特里尔的信中强调:“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形成自己的政党并在其领导下有组织地开展革命实践活动,是无产阶级实现革命目标的根本保证。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言亦是如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的本质要求。百余年来,我们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历史充分说明,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开辟和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在根本动力上,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动力问题是现代化的基础性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现代化必然不可持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也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所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增殖实现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了社会活力,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发展方式上,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原理
不同的价值立场、领导力量和动力机制必然导向不同的发展方式,不同的发展方式呈现为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并形成不同的现代化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作为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体性变迁过程,现代化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存在差异,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采取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同的。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领导核心与人民主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内在统一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西方模式的禁锢,以独特的发展方式成功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对外关系上,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和普遍交往的原理
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由于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各国在对外关系处理上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普遍交往是打破地域性局限、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交往。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中心—边缘”的不平等交往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现代化,其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对外关系处理上摒弃西方现代化的霸权思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平等相待、互尊互信的国家交往观,以“交互式主体”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单子式主体”;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和谐共处”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冲突对抗”;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互利共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零和博弈”;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多元共治”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单一主导”;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共同繁荣”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一枝独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作者李海青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毕国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