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委员通道”故事上新了丨水乡里的“健康”答卷

2025-10-2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两年帮扶工作结束时,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千县工程服务能力从帮扶前的55.2%提升到75.3%,职工满意度从帮扶前的72.6%上升到88.4%。我不仅为此感到欣慰,更为整个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的医疗帮扶成绩单而骄傲。

——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分享

“(医共体)中医医院分院儿童康复科的出现,填补了此前三都县三家公立医院没有儿童康复治疗的空白。”

“肿瘤科陆续开展了多台三四级介入手术,以前是留不住病人,现在病人更信赖我们了。”

“在(医共体)康养中心,设备招标工作已经开展,入住养老很快就能实现。”

……

一个县域医院半年里能有多大改变?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记者看到了答案。

在今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分享了自己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带领团队赴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的经历,他提及“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积极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如今有了更多回音。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灵绣水乡”的名气诉说着三都的独特魅力,但多年前这里曾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困扰着当地百姓。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进一步巩固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积极成果,持续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作出工作安排,提出重点任务。

《方案》既明,行动不怠。2022年6月,傅小云带领6位专家奔赴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开始为期两年的“组团式”帮扶工作,并担任院长职务。

缺人才,帮扶专家们就主动带、耐心教身边的青年医生,同时推荐他们到外地进修;缺硬件,县委、县政府下大气力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谋划“一核两翼、三区一网”蓝图(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和核心,以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为辅助,以三个医疗次中心为区域医疗服务保障支撑,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联动夯实基层服务网),医院新址加速建设;缺管理,医共体总院设立县级医疗质量管理等“一办十中心”,推行医共体人员、财务等“七统一”管理……

“县域医院的向好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就医环境极大改善,二是服务能力水平极大提高,三是服务体验更加人性化。”傅小云心中始终有着清晰的目标,共识也在新一批的“组团式”帮扶队员心中扎下了根。

2024年6月,吴术红接过傅小云的“接力棒”,担任三都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院长和“组团式”帮扶医疗队队长。数月后,医院迁到新址。新院区面积相当于4个老院区。迁址以后,医院科室细分更专业,骨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等快速发展。

在(医共体)总院,很多年轻医生都是帮扶专家通过院内导师制带过的“学生”,重症医学科医师李军霞就是其中之一。在跟随傅小云看临床、解难题的过程中,她的笔记写满了整个本子。“这里面有一些需要反复记忆强化的知识点。”李军霞表示,傅老师始终引导大家养成独立思考、日常查阅文献的习惯。后者对她的工作帮助很大——通过查阅文献,她曾独立帮助一位特殊病人找到正确的凝血方法。

三年前,肿瘤内科负责人、主治医生蒙谷娅还是一位肾内科医生。2022年经院里推荐,她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深造,第二年回来便担起了创建肿瘤内科的重任。蒙谷娅表示,在专家老师们的带领下,“年轻人干劲很足,‘逼’自己进步,医院也越来越好。”

“吴院长来了之后,发现一些年轻医生还需夯实专业基础,就推动全部科室开展‘日讲月考’的学习计划。”(医共体)总院骨科副主任何先游表示,现在院里学习氛围更浓,今年以来院内举办多期三都医疗大讲堂,同时陆续开展技能操作比赛……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打牢基本功,成为群众信赖的健康“守门员”。

在乡镇,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也在快速成长。(医共体)总院为乡镇基层骨干开通了进修“绿色通道”,同时展开“科室共建”,每个月选派不少于30人次的优势专科帮扶专家和业务骨干定期到都江镇、周覃镇中心卫生院坐诊。

“坐诊我们就选在赶场天(赶集),很多村里的百姓都集中来到镇上,看病、带教两不误。”吴术红表示。

“县医院的老师下来之后,技术方面我觉得进步了很多。以前我们一天可能有两三个病人,现在都有七八个病人,赶场天差不多有二十个病人。”周覃镇中心卫生院口腔科负责人彭政柳感受深刻。

当前,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进入关键时期,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助力诊疗效率极大提升。

贵州省政协扎实履职助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在贵州省政协教科卫体委组织的“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我省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中,“数字化”是委员们建言的热点之一。三都县政协委员2024年提交《关于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建议》的提案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倾心办理促进了县医共体信息化水平建设提升。

“现在我们在大屏上看到的就是来自都江镇医疗次中心卫生院传来的患者影像。”在(医共体)总院影像共享中心,多名医生紧盯屏幕,按照“基层检查、县级诊断”分级诊疗模式,他们在工作平台上收到全县域内的检查影像,及时出具结果。

“如果靠群众跑腿,路上起码要花几个小时。现在依靠全省首个民族地区‘5G﹢’智慧医共体信息平台,只要几秒钟,我们就可以看到乡镇传来的影像。”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谢尊宇介绍。

如果患者赶不到县医院怎么办?“5G﹢”智慧医共体信息平台“表示”毫无压力——如今坐村卫生室里就能面对面和县里、镇里的医生沟通,打开摄像头就能和各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远程会诊。采访中记者发现,镜头里有很多阿爷阿奶,他们大多面带微笑神态平和。如今坐在家里就能面对面和县里的医生沟通,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奔波,省力又省心。

“县域医院要推动慢病管理更加规范和细致,最终实现让群众少生病、少生大病的目标。”有了智慧平台,傅小云向记者讲述的愿景距离现实更近了。

“在平台上,只要输入患者名字,就能看到他的基本情况,包括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监测和就诊等信息。”吴术红介绍,“5G﹢”智慧医共体信息平台于今年投用,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高血压规范管理率同比上升3.69%,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上升6.51%,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1.32%。

多年合力“攥指成拳”,如今稳稳托起民生“医”靠。儿童康复训练室里护士热情饱满地带着孩子完成互动游戏;走过住院楼,头顶上方安静的轨道物流系统带着运输箱“奔向”各个楼栋和科室,小科技助力少跑腿;瞥向分诊台,护士耐心地指导群众自助挂号……从过去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到如今医疗服务便捷可及,眼前这份交给水乡群众的“健康”答卷,处处写满了幸福。(记者 张佳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