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基层动态
“现在不用出门就能办残疾证,还有医生上门检查,真是太方便了!”近来,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残疾人联合会开展上门鉴定服务,行动不便的残疾朋友们受益其中,有效破解“鉴定难、多跑腿”的难题。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为200名有需求的残疾患者提供上门鉴定服务。
“这些年来不仅每月能领补贴,补贴标准也在提高,不积极努力生活,怎么对得起党的好政策?”聊起自己享受的好政策,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金星村肢体二级残疾人马月(化名)一脸感激。
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期,记者在宁夏采访时,多位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结合当地情况谈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帮助残疾人就业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
据统计,我国约有8500万名残疾人。国务院于2015年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以下简称“两项补贴”),是针对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制定的福利补贴制度。宁夏自2016年执行“两项补贴”制度以来,先后两次提高补贴标准,全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115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130元,最高提至每人每月240元,有效保障了这一群体的基本生活。
但对于残疾人家庭来说,就业依然是改变生活的重要渠道。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宁夏有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约11万人,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65552人,占比约60%。今年的就业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自治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宁夏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3153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61.7%,全国排名第一。“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多数残疾人就业岗位不稳定、收入水平低。二是贫困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较低,与社会融合不够。”
根据以上问题,民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副主委茹小侠建议,在逐年提高“两项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更要重点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如果说,社会保障是给残疾人黑暗生活点亮的‘一盏灯’,那么,帮助残疾人就业,就是给他们找到通往未来的‘一条路’。”茹小侠认为,应构建智能化、定制化、系统化的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高校、企业、教育机构等开设残疾人专项技能培训项目,搭建数智化无障碍培训场景,培养适应残疾人需求的师资队伍,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资源库,创新线上线下双培训模式,形成“职业规划﹢场景搭建﹢培训就业”全链条帮扶闭环,实现人岗高度匹配。
民革宁夏石嘴山市委会主委、市民政局局长蒋新录认为,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需夯实政策保障、加强就业服务。他建议,通过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健全残疾人创业就业一体化服务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就业服务,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同时,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费优惠、残疾人减征个人所得税、政府优先采购等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安排残疾人稳定就业。
“也要完善奖惩制度,将接收残疾人就业和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情况纳入效能考核和征信评价中。从而推动残疾人就业。”蒋新录说。
做好残疾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因车祸导致小脑和脑干受伤的孔佳琪(化名)。二级肢残的孔佳琪在康复初期只能借助辅具摇摇晃晃走几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做康复治疗,康复老师给他做了详细的评估,制定了全面的康复训练计划。 如今的孔佳琪,生活上大部分事情可以自理,还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常规课程的学习。
残疾青少年的康复和学习是无党派人士马国庆近年来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她多次前往残疾人康复中心及特殊教育学校调研,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残疾人康复机构存在专业教师不足、教育资质不强等问题。
马国庆以银川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例介绍道,该中心现有50名3岁至17岁残疾儿童少年,只有3名特教教师,师生配比远远达不到特殊教育1:3.5的比例,音体美教师也达不到相关要求。
马国庆为此建议自治区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工作权属单位,将在残疾人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中小学学籍管理,按照相关规定享受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康复机构内特殊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在推动残疾青少年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社会各界正积极贡献着智慧与力量,民革党员杨升是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师,执教多年的他对于马国庆的建议感受颇深。他表示,目前,特殊教育仍是宁夏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还存在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特殊教育条件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杨升建议,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遍增加早期康复学前班,鼓励各地整合资源,为残疾儿童提供半日制、小时制等多种形式的早期康复教育服务;支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等形式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大力发展并办好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马国庆和杨升共同呼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重视残疾青少年教育,加大经费和师资力量投入。他们坚信,假以时日,这些孩子定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补齐农村(社区)残协建设短板
在关注残疾青少年教育的同时,农村(社区)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采访中,宁夏农村以及社区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渐入记者的视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宁夏全区有村(社区)2855个,均建立了残协组织,实现了全覆盖,有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近3000人。
民革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副主委朴凤兰认为,在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上,宁夏仍存在一些短板:如在重视程度上,对村(社区)残疾人工作投入略有不足;在队伍建设上,存在年龄结构老化、调整变动频繁的情况;在阵地建设上,存在场所设施缺乏、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朴凤兰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职能职责、工作内容、工作制度、组织保障、队伍建设等事项,提供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村(社区)残协与“残疾人之家”资源整合、工作融合、服务结合,打造集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和辅助性就业等于一体的工作阵地,进一步拓宽“阳光行动”社会助残服务品牌覆盖面。
采访中,杨升和九三学社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社员杨浣反映,部分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申办残疾证和残疾人相关救助政策、流程不太了解,个别残疾人存在“漏保”“漏救”的情况,且残疾人相关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和机构,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调查数据实时更新和共享机制未建立,不利于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为此二人建议,建立工作机制,对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开展每月精准核查、动态管理,对不熟悉政策以及无亲友协助的失能老人和残疾人,要主动上门帮助完成线上认证,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以上建议得到自治区残联的重视,自治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宁夏已上线宁夏残联“智慧残联”系统,覆盖全区27个市县残联、80家服务机构和23万名持证残疾人。该系统通过与中国残联及自治区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已归集135万余条关键数据,初步实现了残疾人数据的“一人一档”,有效打破了“信息孤岛”。(记者 范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