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市县政协委员履职专题报道丨在生产一线作答“履职卷”——记湖北省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政协常委谭远超

2025-10-2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二〇二五年六月十三日,谭远超(右四)在东风公司研发总院调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谭远超:湖北省武汉市经开区(汉南)区政协常委、区发改局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这台氢燃料电池堆,公交公司说没加氢站不敢用,物流车队怕配件断供不敢订,我们这生产线开三天停两天,机器都快锈了!”武汉雄韬氢雄的生产车间里,企业负责人声音里满是焦虑。蹲在设备旁的谭远超把笔记本往膝盖上一垫,飞速记下:“雄韬氢雄——产能闲置,核心诉求:加氢站配套、配件供应链稳定。”

这样深入企业的调查研究,已是谭远超工作的常态。

从“车间痛点”到“政策落点”

2021年,武汉市政协将“氢能产业发展”列为界别协商议题,谭远超主动扛起调研重任。

那半个月,他的身影穿梭在武汉氢能产业链的10余家企业:在东风技术中心,他跟着工程师钻进氢能公交底盘,摸清“车载储氢系统成本高”的症结;在众宇动力,他守着催化剂生产线,记下“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交货周期长达3个月”的难题;就连加氢站建设现场,他也蹲点半天,弄明白“审批涉及多部门,流程要走4个多月”的堵点。

梳理完10余家企业的诉求,谭远超发现武汉氢能产业的核心瓶颈——“有技术、没生态,有企业、没协同”。他连夜整理调研笔记,在《关于加快推进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里写下三条“硬招”:建立氢能产业联盟、打造应用示范场景、设立专项产业基金。

这些建议很快被纳入武汉市政协界别协商议题,助力武汉经开区推动氢能产业。如今,武汉经开区已集聚氢能规上企业15家,3座加氢站沿东风大道连成“氢能走廊”,20辆氢能公交穿梭在车谷主干道,国家电投绿动氢能还建起华中最大的氢能研发基地。

当雄韬氢雄企业负责人再见到谭远超时,声音里满是喜悦:“谭主任,现在我们的燃料电池不仅供本地,还卖到了宜昌、襄阳!”

从“数字焦虑”到“产业生态”

“谭常委,我们想搞‘数字车间’,可找了几家服务商,要么方案不贴合汽车零部件生产,要么报价高得离谱,要实现转型这么难吗?”2022年,谭远超调研发现多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数字焦虑”——“想转不会转、会转不敢转”:传统制造企业缺数字化人才,中小企业担心中转投入回报比,数字服务商又不熟悉汽车产业特性。他用半年时间跟踪调研区内20余家核心企业,一点点梳理出“产业数字化”的堵点和“数字产业化”的断点。

2023年,谭远超撰写《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产业化集群、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三大方向,推动了经开区数字经济发展。这一年,武汉经开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0%,3家数字经济产业园从无到有拔地而起,多个企业也建成了“智能质检车间”,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

此外,作为“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聚集了东风、岚图等大批车企,芯片一直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23年,谭远超提交《关于突破性发展汽车芯片产业的建议》,核心建议很快被区政府采纳:1平方公里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快速落地,集成电路产业纳入经开区“135”现代化产业体系,东风汽车更是集中500余名研发人员攻关。

每当大家把好消息告诉谭远超时,他总是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政协的建议真正落到了企业的‘心坎’上。”

从“调研笔记”到“前瞻建言”

“以前总觉得量子科技是‘实验室里的学问’,这次去上海、无锡调研,才发现人家已经在搞‘量子﹢车联网’了。”2024年区政协课题组赴上海、无锡、合肥等地调研量子科技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回来的谭远超在区政协课题组会议上难掩激动。

对比武汉经开区的优势产业,谭远超敏锐意识到:“咱们有汽车、有智能制造、有低空经济,要是能把量子科技融进来,就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未来产业路。”

在随后起草《武汉经开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时,谭远超建议将量子产业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并在对口协商会议上以《前瞻性布局差异化突围》为题建言:“聚焦‘量子﹢车联网’‘量子﹢低空经济’,让量子科技为车谷优势产业‘赋能’。”他的建议得到了各职能部门的认可,如今,“培育量子﹢优势产业融合生态”已正式写入武汉经开区“十五五”规划纲要。

截至2024年,谭远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汽车芯片等重大课题提交20余份建言,其中多项建议转化为《武汉经开区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数字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里的具体政策。

即便多项建言落地见效,谭远超仍保持着“本领恐慌”:“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量子科技……这些新课题层出不穷,不学习就跟不上产业的脚步。”

如今,在武汉经开区从“中国车谷”向“世界车谷”迈进的征程中,谭远超依然带着笔记本穿梭在车间、园区、企业间。那些沾着机油的笔记、带着温度的建议,正让“智汇车谷”的故事愈发鲜活有力。(通讯员 熊一雄)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