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纪峰:安徽省阜阳市政协常委、民进安徽省第九届委员会开明画院副院长、民进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开明画院理事、著名雕塑艺术家。
淮河的晨雾漫过田野,白杨树在河畔挺立。少年正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将田间的黄泥捏成一个个生动的形象。
40多年过去,当年捏泥巴的乡间孩童纪峰,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雕塑家,但他的双手依然保持着与泥土对话的温度。如同故乡的白杨,他始终在艺术道路上深深扎根、向上生长。
从乡野泥匠到雕塑名家
1973年,纪峰出生于阜阳市界首市邴集乡纪庄村。年幼的他对泥土有着天生的眷恋。寒暑假里,田间的黄泥巴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手枪的棱角、“盒子炮”的纹路,皆栩栩如生;课本里的插图、连环画中的人物,经他临摹后跃然纸上。这份对艺术的懵懂热爱,成了他逐梦路上最初的光。
初中时,纪峰遇见了美术启蒙老师武钦轩。在界首市一中的课堂上,武老师手把手教他透视原理、构型技巧,从素描的明暗层次到色彩的冷暖搭配,为他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1990年,纪峰怀揣着艺术梦想奔赴北京,备考中央美术学院。临行前,界首一家书画店的老板谢浩东托付他,将一封书信转交给国学大师冯其庸。正是这次偶然的托付,开启了一段缘分——冯其庸先生在看过纪峰的作品后,惊叹于其天赋,建议他深耕中国传统与民间雕塑艺术,并亲笔推荐他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学习。一周之内,纪峰便结缘两位名师,随冯其庸研习国学、书法,随韩美林钻研美术、雕塑,两位大师的悉心指导为他打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
上世纪90年代,纪峰跟随韩美林的“艺术大篷车”走遍大江南北,进工厂感受工业脉搏、入乡村汲取民间智慧,广袤天地间的鲜活素材让他的艺术视野不断拓展。2000年,纪峰创立个人雕塑艺术工作室,正式踏上独立创作之路。30余年来,他专注于人物雕塑领域,以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考,为中外文化界、英模群体塑像百余尊:《启功铜像》尽显国学大师的儒雅风骨,《季羡林铜像》饱含学界泰斗的温润谦和,《饶宗颐铜像》彰显国学大家的博古通今……这些作品不仅成为艺术经典,更被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与机构收藏陈列,让中国雕塑艺术的魅力跨越山海。
以艺术赋能家乡发展
“作为阜阳培养的艺术家,能为家乡做些实事,是我最大的心愿。”成为阜阳市政协委员后,纪峰将这份责任化为坚实的履职步伐,以艺术家的热忱与委员的担当,为阜阳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奔走践行。
深入调研是纪峰履职的“基本功”。为了让提案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纪峰的足迹遍布阜阳的文化地标:在颍上县管仲故里探寻春秋霸业的文化密码,在临泉县姜尚故里挖掘商周谋略的当代价值,在界首市彩陶工坊记录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在颍州西湖追溯欧苏文化的人文底蕴。扎实的调研,凝结成一件件高质量提案:《关于打造阜阳城市文化会客厅的建议》为家乡构建文化展示窗口,《关于建设高质量历史文化名塑像丰富阜阳城市内涵的建议》为古城注入人文灵魂……这些提案不仅得到相关部门重视,部分建议更被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成为推动阜阳文化建设的“金点子”。
以艺术为媒介,纪峰不断探索着艺术赋能家乡之路。他在阜阳市清河宋街宋园举办“清河风雅颂 宋街文史人——纪峰历史文化名人雕塑艺术展”,让艺术与文旅交融,赋予古老街区全新的生命力。
纪峰深知平台的重要性。为了提升家乡艺术影响力,他组织纪峰雕塑艺术座谈会,邀请数十位国内顶尖艺术专家齐聚阜阳。这场跨越地域的学术交流,不仅为本地艺术工作者开阔视野,更让阜阳的文化声音传得更远。
以塑传情诠释先辈风骨
2024年8月,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暨“肝胆相照,同舟前行”纪峰雕塑艺术展在阜阳市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政协阜阳市委员会、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联合主办,百余件雕塑作品的每一件都是纪峰对文化的诠释、对时代的致敬。展览吸引了各级领导与市民驻足观赏,多家媒体专题报道,让阜阳的文化影响力传遍全国。
作为政协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在纪峰看来,雕塑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载体。
“民进先辈的风骨,值得被永远铭记。”怀着这份敬意,纪峰以雕塑为载体,凝固民进发展的重要瞬间:2020年,他创作的《民进先驱马叙伦》被民进中央收藏,作品中马叙伦先生的坚毅神情,生动展现了民进先辈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2024年,他耗时数月创作组雕《协商》,为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雷洁琼、王绍鏊等民进先驱,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塑像,通过艺术语言再现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画面。
“艺术家应扎根人民、回应时代,用雕塑凝固民主党派先贤的风骨,这是对多党合作历史的最好致敬。”纪峰道出了长久以来的艺术信念。(通讯员 张卫军)